洪武元年(1368年)
  明征南将军廖永忠会同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进取广东,占领英德、连州和清远各地,遂引兵会广州。元守臣何真降,广东平定。
  是年 改广州路为府,清远县属广州府。
  二年 英德州降为英德县,阳山县并入连山县,统属广东行中书省(布政使司)韶州府。
  三年九月 废连山县,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
  四年十月 连山县并入阳山县。
  六年 阳山县设铁冶所,有工人1000名,为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广东唯一一所)。年冶铁70万公斤(350吨),占全国产量的7.8%,至洪武十八年停办。时阳山县白莲产铁,年产铁锅甚多。
  十三年 复置连山县。
  十四年 复设连州(治在今连州市),辖连山、阳山2县,仍属广州府。
  是年 南雄侯率兵讨伐阳山叛蛮,将叛蛮打败。
  十六年 连州瑶民“倡乱”,官兵奉命镇压。
  二十二年(1389年)在清远县设清远卫指挥使司,有卫指挥使等官员21人、旗军625人;军器库1座、军匠23人。卫衙门设在清城城东。隶属清远卫的分别有驻在清城、南雄、韶州、连州、清远滨江等前、左、右、后、中5个千户所。
  是年八月 卫指挥使把清远土城改筑为砖城。
  二十五年 清远县滨江瑶民首领李天平为反抗官府增租加税聚众起事,都指挥使率兵万名镇压,瑶民败退至阳山县三坑尾。是役,瑶人被斩杀3000多人。
  二十六年 连山瑶民唐宗祥“倡乱”,率众攻占县城,焚毁城房,官吏被杀。
  三十一年 连山大木山、黄连山等处排瑶接受安抚,特设“瑶首统领抚瑶甲总以绥之”,为绥瑶之始。
  十三年 阳山县朱祥隆在县署宣化坊之右建立医学署,后于天顺六年被焚毁。
  十五年 阳山知县始修县志(已佚)。

景泰二年(1451年)
  连州设总兵参将,专职镇压少数民族起义。

天顺二年(1458年)
  壮民首领谭公经领众造反,攻占连山县治。
  是年 英德知县劝谕民众辟土垦田,吸聚游民,增加户口,开12新图。
  五年朝廷以都督佥事颜彪为征夷将军,统兵征讨连山境内壮、瑶民,并掳掠多名美貌民女回京。
  六至八年 清远县瑶民起事,先后3次攻陷县城。

成化元年(1465年)
  流民攻掠英德诸县,征蛮将军欧信出兵征讨,夺还被掳掠人口。

弘治元年(1488年)
  连山县令收集前人志稿,删繁补缺,修成第一本《连山县志》。
  二年 清远县遵令实行保、甲制度。
  十年 袁庆祥任岭南兵备佥事,筑英德新城于大庆山。

  十七年 壮民梁苟龙聚众袭劫县城。
  十八年 始置南韶道,辖广州、韶州、南雄3府。都司派南韶整饬兵备道佥事驻清远县,负责巡游监察南韶连清等11县防务。

正德元年(1506年)
  讨平连山梁苟龙。后再发兵征讨连山壮民,从此壮户大减。
  五年 连山李公旺率瑶众攻打连州,知州率兵抵御。
  八月,壮民龚福全领众在连山、连州、乐昌及湘桂边境杀官劫县,官兵进剿,斩获4000余人。
  十二年 南韶兵备佥事王大用征讨清远县潖江瑶民,杀戮千余人。又移师黄藤峡、黄叶峒等处,杀瑶民2000余人。王任职5年,经常征讨瑶民。
  三十六年 活动在清远和怀集一带的瑶首冯天恩、李汝端自称应天承运都元帅,与大罗山酋长莫天亮等举旗起义。当局调集广东、广西近10万官兵进行镇压,众多瑶民被俘杀。
  四十年 敕封连山莫朝玉为武略将军,兼理连州、连山、阳山、英德、清远及怀集、贺县等7县军务。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英德县在蕉冈(今大湾镇内)建金山祖庙。祖庙石雕工艺精,楹联多,为今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祖庙。
  嘉靖九年(1530年)英德等县蝗虫为害,是年大饥,竹子结“竹米”,群众采摘作食粮。

隆庆三年(1569年)
  英德县划出象岗、甘棠2都及河源、翁源的部分地方置长宁县(今新丰县)。

万历九年(1581年)
  连州施行“一条鞭法”。
  十年 清远县、连州及其领县阳山、连山县属广东布政司广州府,英德县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十一年 朝廷发重兵征讨连山壮民后,在连山县特设“宜善巡检司”,行土司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统治,实施镇压与安抚政策。
  十三年 英德县蝗虫为害,大饥。
  十四年 清远县吉河乡有虎为患,伤百余人。
  二十四年 清远县大饥荒,斗米售价百钱,民多饿死。

崇祯八年(1635年)
  八排瑶联合举行起义,攻下连山县城,夺得县印。并出击连州、英德、阳山、乳源等县。击败两广总督何庭框派来镇压的官兵,击毙州、县参将、守备多名。
  十二年 明帝命总督两广部院沈犹龙、总兵施王政等,调集楚、豫、闽等省兵汇合征剿八排瑶起义军。官兵驻扎三载,义军坚持与之对峙抗衡。
  十三年 清远县重修飞来禅寺前的“十九福地坊”(此坊始建于洪武年间)。
  是年 阳山县先后有人在黄坌小水坑、秤架东坑坪一带设厂造纸。
  十五年 明帝朱由检调集粤、桂、楚、豫、闽5省数万官兵继续会剿八排瑶,多处瑶排被攻破焚毁、夷为平地。瑶民分兵各路抗击官兵,交战历年,官兵罢兵议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