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屋,是古代人用来随葬的明器中的一种建筑模型,是生者模仿阳间住宅为亡者烧制的阴间住宅。

  1974年2月,考古人员在清远新洲围背山东汉墓中,发掘出土了一批以陶器为主的明器,其中一件就是东汉青黄釉三合式陶屋。

  陶屋纵23.3cm,横22cm,高18.5cm。悬山式瓦顶,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形平面,三合式结构,由前屋和左右两屋组成。前为主屋,后接两间对称廊屋,中间用矮墙连接,构成后院。前屋设大门,一人俑作开门状,两侧饰有镂空直棂窗和菱格窗,屋中有数个人物俑在劳作。左屋上设阁楼,首层廊屋门半掩,有一俑持械守卫,房屋两侧有走廊,在此设斜梯通往后屋。后面的两屋,一为厕所,一是畜舍,畜舍和院落相通。

  汉代是中国木架构建筑体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而在历经风雨侵蚀、兵燹祸乱后,地面上的汉代民居建筑实例大多已不复存在。在清远新洲围背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制明器,为后代人研究清远地区汉代住宅的建筑形式、筑造技术、空间布局等提供了具体形象,为进一步研究清远地区汉代人民的建筑及其所生活的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