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始兴郡三月大水,平地五丈”。


  唐显庆四年(659年)七月,连州、连山“山水暴涨,漂没七百余家”。


  宋端拱元年(988年),英州自春至夏,雨数月,水坏农田房舍,溺死者甚众。绍兴十六年(1146年),清远县“久旱,鼠千万为群食稼,自夏至秋,为害数月方息,是岁大饥,死人不胜数”;英州“是年旱,四月不雨,至五月始雨,复田鼠食稼,民大饥”。
  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连州大水,败城廓百余丈,没官舍、郡库、民庐,坏田亩聚落甚多”。淳祜五年(1245年),清远县“冬十二月,朔风,大雪盈尺”。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清远县大水,免其租”。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清远县地震,部分地方出现地陷。次年四月地震有声,顷刻复震;二十年(1484年)二月,清远县“雨雹大如拳”。弘治六年(1494年)四月至五月,英德县淫雨数旬,洪水淹没田园50余日。

  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阳山县大水,城楼俱湮”。

  嘉靖五年(1526年),英德县“三月无雨,至秋七月始雨,饥民食野草,茹蕨根树皮木实,大批饥民死亡”;十四年(1535年)五月,清远县大水,山崩、河溢,潮水涨至飞来峡。英德县城几乎淹尽,民居宅舍遭破坏;三十年(1551年)五月初一,清远县暴雨,飞来峡崩山,飞来寺被洪水损毁。四十五年(1566年),连州“大风拔木”。

  隆庆五年(1571年),英德县“夏大水,县署水深五尺,城垣倒塌,城外居民淹没不可胜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连山县治地震,持续多日,有声如雷;四十四年(1616年)五月,英德县大水,城隅崩坏,民居倒塌,淹死数十人,湮没田禾,米价腾贵。


  清顺治十年(1628年),暴风毁阳山县城九层石塔;康熙十七年(1679年)三月,连山县雨雹大如拳头,击死牛畜,暴风扬沙拔木,连日大雨,山洪暴涨,许多田地被冲毁。是年,大竹生米众人采食;二十九年(1691年)冬,连山县大雪,结冰厚一尺;五十一年(1712年)八月,清远县“飓风害稼,是年大饥”。

  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连州、连山“大风拔木,屋瓦皆飞”,六月英德县洪水暴涨,平地水深2丈许。

  乾隆五年(1740年)正月,连山县大雪,结冰2尺多厚;二十三年(1758年),阳山县“夏四月大雨雹,城内外雹大如碗,损坏民居无数,城署库廒悉被损坏;二十九年(1765年)五月,英德县大雨数日,河水骤涨,房屋倒塌甚多,压死千余人,农作物无收;四十四年(1780年)正月,英德县地震,房舍抖动;五十一年(1787年)秋,连州、连山和英德等县秋大旱,斗米钱六百多文,大饥,“饿莩相望”。

  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二日至四日,阳山县山洪暴发,县城南门水深6尺余,全县浸塌民居700余间,淹死16人,知县捐款恤赈;十四年(1834年)五月,清远县大水,石角围崩决,饥荒,知县开仓赈济,捐俸施粥。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初一,清远县飓风大作,吹毁民房、覆舟无数,死伤数千人;十年(1871年),英德县“狂风暴雨,大树多折”。

  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下旬,英德、阳山水灾,当年灾荒,谷米腾贵,民多乏食;四年(1878年)三月初九,清远县大风雨。十三日,石角堤上年缺口修复处又崩塌更宽,灾情严重。二十七年(1901年),清远县滨江大水,基围决、农田毁、房屋塌,淹死数十人。龙颈麻竹坑村山崩屋塌,压死17人;二十九年(1903年)闰五月十四日,佛冈厅上下岳一带出现虫灾,红头青身,布满秧田,虫过处,秧苗全被咬食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