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隋唐时期开始有瑶族人移居连阳地区。至宋、元、明朝,连阳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瑶族在广东的主要聚居地。移居瑶民主要来自湖南长沙、辰州(今沅陵县)、道州(今道县)、江华和广西贺县。来自长沙的有连南八排瑶部分李姓;来自道州的有连南八排瑶房、邓、沈、李、龙姓等,部分盘姓和连山大旭山一带排瑶的邓、李、房姓等;来自江华的有连南过山瑶赵、邓、祝姓等,连山过山瑶冯、房姓和赵、盘姓大部分,及连州瑶安、三水乡的盘、赵、邓、唐、李、沈、包、王、周、冯、雷、胡姓等;来自辰州的有连南八排瑶唐姓;来自贺县的有连南大麦山黄连一带过山瑶赵、盘姓,连山过山瑶黄、庞、李、周、邓、韦姓和赵、盘姓部分,阳山秤架排瑶庞姓。秤架黄姓排瑶祖籍福建,后经江西、广西而来。

  连南是瑶族主要分布区,2003年,全县瑶族人口7.89万人,占全市瑶族人口64%,占全县总人口51%。

分布

  清远建市初期,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共有瑶族人口8.58万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9.60万人;2003年统计,共有12.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瑶族人口主要分布连南和连山,以及连州、英德、阳山的部分乡镇、村落。其中,连南的香坪、大坪、金坑、涡水、南岗、三排、大麦山、寨南,连山的吉田、小三江、永和,英德的石牯塘、横石塘、沙口、大镇、横石水以及阳山的秤架等乡镇,有众多世居瑶民。

家庭

  排瑶家庭以男性为中心,世系按男性计算。传统上,父母多与未婚子女居住,儿子婚后第二年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故排瑶家庭多数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几个已婚兄弟与父母同住的联合大家庭极罕见。改革开放后,瑶族人改变了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中青年多数去城市打工赚钱,到农忙时才回家耕作或出钱请人代耕。如连南大麦山镇,2000年有3436户、15052人,外出务工5243人,只剩老弱病残者在家。大量中青年长期外出,使排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祖孙两代生活在一起的隔代抚养家庭在排瑶地区普遍存在。

  过山瑶的家庭存在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以丈夫为主,男性继嗣;二是女子招郎,男子上门,从妻居;三是两边走,按婚前协议,所生子女均分,或一子两顶,继嗣双方的香火,称“两边顶”。这种形式现在比较少。男子入赘的家庭,女方往往起家长的作用,家庭经济权多由女方掌握。

  家庭财产的继承,排瑶实行子嗣继承制,一切财产由儿子(包括养子)继承,女儿无继承权。若无子嗣,则由本房近亲男性继承。过山瑶家庭财产,由所有儿子平分;女儿留在家招郎的也有继承权。女儿出嫁和儿子去“上门”的则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

住居

  排瑶与过山瑶的居住有较大差别。排瑶祖先自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起,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选择高山峻岭,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族人称为“排”。其中规模大的有八排,即南岗排、油岭排、横坑排、军寮排、马箭排、里八峒、火烧排、大掌排。每排户口有几百户甚至近千户。其他小排均为大排的支派,各小排一般几十户不等。

  过去,排瑶的住房除南岗、油岭、里八峒等排统一为青砖瓦房外,其他排大多是泥砖瓦房,一些缺水的瑶区则用黄泥拌石灰垒墙,盖茅草或杉树皮。房屋结构大多是两室一厅,中间厅堂,两侧作卧室、厨房。多数瑶家在厨房里挖一四方浅坑做“火炉塘”,架上“三脚猫”(铸铁三脚炉架)煮食,冬天则取暖。金坑、涡水、大掌、军寮、火烧排等地瑶民多住吊脚楼房。

  过山瑶居住比较分散,三五户一村,十余户一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多数人“食尽一山,过一山”,频繁迁徙,居无定所。住房一般是一房两间,内设卧室、客房、厨房、洗澡房等。房屋多以砖石作基础,泥砖或木板作墙,较富有人家盖瓦,贫民盖杉皮或茅草。房子设有前厅和后室,前厅设有神龛,后室专给老年人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瑶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普遍住上砖瓦楼房。原未定居的过山瑶,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已立村定居。改革开放后,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瑶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瑶民建新房普遍用水泥、青砖、钢筋作建筑材料,楼房结构多是二层或三层,一厅三房或四房。富裕的建有三四层钢筋混凝土洋楼,设计新颖别致。住在高寒山区的瑶民,由政府逐年拨出专款,帮助搬迁到山下有水源田地的平坝建移民新村。1987~2000年,连南共迁移10611户、49958人,在县内兴建移民新村35个、移民点220多个。1993~2000年,移民家家建起钢筋水泥楼房,安装电灯和自来水。许多家庭还安装了电话。

  改革开放前,瑶民的普通家庭只有床、桌、长条凳、脚盆、水桶、碗柜等少量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许多家庭购置了衣柜、沙发、茶几、酒柜等家具和电风扇、电饭煲、电视机、消毒碗柜等家用电器。一些富裕家庭还购置有弹簧床、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组合音响、摩托车甚至小汽车等。
过去,瑶家室内陈设大同小异。排瑶每户都在厅堂设有“先人桥”,桥正中设有神龛,厅内摆一张八仙桌;住房摆一副木板床,靠墙放一只木柜,无柜者则靠墙吊一条竹竿晾挂衣物。厨房多数人家不独立,在住房的中间挖一四方浅坑做“火炉塘”,架上“三脚猫”煮食。“火炉塘”既是厨房,又是吃饭的地方(有客人或夏天才在厅堂吃饭)。改革开放后,许多瑶民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室内陈设发生变化,多数瑶家厅堂不再设“先人桥”,但仍设有神龛,供奉祖先。靠墙正中,摆放一张八仙桌;侧边摆酒柜,放置电视机、音响等电器;厅里摆放电风扇、长条凳、木沙发。多数家庭已取消“火炉塘”,建起节柴炉灶。

饮食

  瑶族饮食,一日三餐。分主食和副食。新中国成立前,过山瑶耕山为主,以玉米、小米、大薯、芋头、番薯、木薯为主食,大米比较少;排瑶因定居时间比较长,辟有梯田,多数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芋头、番薯、小米等杂粮。但由于自然灾害和耕作技术落后等原因,瑶区的粮食产量十分低,瑶民严重缺粮,每年都有三四个月要靠采野菜、挖薯充饥或采山货卖及外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瑶民非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吃不上肉,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地区兴修水利,水田不断增多,瑶民的饮食逐渐转为以大米为主食,多数人家一日三餐吃千饭,只在暑天才煮稀饭。玉米、红薯等杂粮作副食或喂猪。连南大坪、香坪等地瑶民,每逢圩日都运大米到县城或连山吉田镇出售。过去,瑶族只在办红白大事才宰猪。改革开放后,多数瑶家一年养几头猪,每天至少有两三档猪肉摊在山寨摆卖。尤其是鸡、鸭、鱼的饲养有较大的发展,瑶民的肉食日渐增加。

  瑶民油类以自产的花生油、茶油和猪油为主;肉类以家养的生猪和家禽为主,也有猎获的山禽野兽及河溪的鱼虾、山蛙等。过春节时,家家户户杀猪,把猪肉切成长条,抹上佐料,挂在火塘上熏成腊肉。此外还有腊肠、腊鸡、腊鸭、腊鸟和米粉肉等。其中瑶族的腊肉和米粉肉远近扬名,肉味香而不腻。菜类主要是自产的白瓜、黄瓜、南瓜、丝瓜、萝卜、白菜、青菜、辣椒、茄子、芥菜以及山间的野菜、竹笋、木耳、蘑菇等。

  瑶族嗜酒,多是自酿的米酒。米酒用大米或玉米酿成,约20度左右。遇有节日或红白事、亲朋相聚,必备酒开怀畅饮。

  瑶民喜食糯米,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糯米制成粽子、糍粑、油角,自食或送礼。又用糯米酿成甜酒,给妇女分娩时饮用,或作为平时的饮料。

衣着

  排瑶服装均用深蓝色的宝蓝布制成。有便服、盛装之分,平时在家或外出劳动穿便服,逢喜庆或节日,男女老少均穿盛装。便服:男子为无领无扣的枇杷襟衣,腰缠红色或黑色腰带,裤子短而宽(南岗排只及大腿部,其他排长至膝盖),裤裆特别大,称为“水桶裤”;外出时,挂一个绣花袋。女子服装各排差异较大,南岗、油岭一带与男子一样穿无领无扣的枇杷襟衣,下身穿“水桶裤”,腰束黑色或白色腰带;大坪、香坪、九寨、白芒、涡水等地,穿有领的枇杷襟衣,但衣领绣满各种图案,用红绒缠边,襟缘绣有花纹,十分考究。各排习惯用绣有各种花纹的深蓝色布绑腿。盛装:是喜庆节日的礼服,制作十分精美。男子头裹红头巾(有的排在头巾两端绣有图案),插几串艳丽的纸花,身穿刺绣花衣服,缠红色腰带,肩披有红绒刺绣并挂有银圆牌和银鼓的披风,佩带绣花袋。女子上身穿数件绣花衣,下身围绣花裙,肩披红绒刺绣、挂有银牌、银铃的方形披肩,斜挂一个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挂袋”。

  连山过山瑶男女均穿黑色土布衫裤。男子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衣,衫扣为18或20对银质或铜质鸳鸯扣,在袖口和对襟两旁镶有花纹图案,腰束绣花布带,下身穿长裤;女子上衣为镶边的绣花衫,下着花边长裤,腰间系短围裙。盛装时,胸前挂五六块长方形的银牌,腰间系绣花围裙,肩上挂方形绣花袋。连州、阳山等地过山瑶的服装,款式与连山过山瑶大同小异。

  新中国成立前,瑶民生活贫困,多数人家每人一般只有一两套单衣,棉衣、棉被、鞋袜极为罕见。到了寒冬季节,靠烤火取暖,晚上睡在火塘边,蜷缩达旦。新中国成立后,瑶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瑶民每年自制两三套民族服装,还购置有鞋袜、棉衣、棉被、蚊帐等,富裕人家还购置金银首饰。改革开放后,瑶族人与外界的交往不断增多,年轻人多数喜欢去城镇购买汉族时装,只在节日和喜庆日子时才穿本民族的服装,而中老年人仍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头饰

  男子。排瑶束发挽髻,梳成朝天髻或后枕髻,裹红头巾,发髻插一二支雉鸡翎或白色鸡毛。过山瑶头饰各地不同,个别有的蓄发,留短辫扎于脑后,用绣有花纹的蓝色或白色布巾包头,戴银质三角形耳环;有的不蓄发,不戴耳环,头缠青蓝色头巾;连山、连南、连州等地的过山瑶,过去多留辫子,头裹绣花巾,将两端绣有花纹图案的长头巾围于头上,成圆形、平顶。

  女子。连南排瑶均扎朝天髻,插山花或白鸡毛,喜围绣花手帕。已婚者各排有差异,仅八大排就分为四种:南岗排梳后枕髻,在发髻上披一蜡染黑白纹方帕;油岭排发髻套一只油桐皮做的小圆筒,用白织带缠发髻;火烧排、军寮、大掌、里八峒、马箭排头髻上戴一只红色或黑色三角布壳帽(瑶民称之“花冠”);横坑岭排的发髻套一只小圆竹筒,盖黑帕。各排盛装的头饰大体相同,围数条绣花头帕,戴银制的头簪、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带、手镯、戒指、小铃、圆鼓和小木梳、白木通、串珠等。

  连山、连南等地过山瑶头饰则以若干条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缠绕成一个圆锥形的高帽,在帽上用各色丝绒和银饰品加以装饰。连州瑶族妇女头髻只盖绣花布巾,简洁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