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年(1913年)2月11日晨,清远县附城“雨雹大如拳,更有如碗者”。翌日,山塘各乡又雹,滨江横石(今桃源)乡大雹击死数牛”。4月,潖江大水,崩堤围数处,塌屋近百间,佛冈厅内乡绅购米平卖赈济。

  民国3年6月,英德县洪水泛滥,大部分地区被淹没,灾民数十万人。9月17日,连县“大雨雹约一时许,房屋多被击毁”。

   民国4年春夏间,连县全县大雨,河水暴涨,连州城多处受淹;东陂河堤被冲溃;陈巷、唐冲等处溺死十余人;石角洞一带房屋倒塌,人畜淹毙甚多,许多良田被沙渍,损失巨大。4~6月,连山县山洪暴发,大雾、巾子诸山崩裂,沿溪不少田地桥路被毁;县城西郭门冲崩;沙坊、禾洞受灾严重,田禾失收。广东巡抚李国筠、岭南道尹梁迈各拨款赈恤。5月下旬,佛冈县山洪暴发,日夜均闻塌屋声,上下岳村及潖江一带共倒塌房屋11138间,田禾失收6750多亩,有灾民4万多人。7月2日起,清远县连日大雨,北江洪水泛滥,东、西、北江同时水涨。10日,清城水位14.88米,石角基围崩决,洪水直趋下游,广州市南堤先施公司平胸水,花县、南海、三水及番禺县大部分田园变汪洋。清远县受浸耕地77.25万亩(其中农作物失收46.12万亩),倒塌房屋4.93万间,灾民21.53万人,米价暴涨3倍。是年为乙卯年,群众称为“乙卯大水灾”。7月9日,英德县洪水暴涨,英城水位37.03米,是北江英德河段有水文记载以来最高洪水位。灾民20万人以上。

   民国6年农历八月,英德县东部地区地震10余次,其中一次历时约15分钟,自黄塘、文光、五石、潭坑、青塘等乡村至龙门县200余里,许多房屋倾倒,部分田园陷没。

   民国7年8~9月,阳山县大旱,八成农作物失收。9~10月,清远县大旱,水稻杂粮多数枯死,是年大饥荒。

   民国10年6月,阳山县大水,黄坌、岭背两区塌房屋100余间,溺死乡民20多人,财物禾稼损失惨重。是年秋,阳山县大旱。冬,米贵,民乏食。

   民国11年,阳山县“正月雨雹,大如拳,毁屋瓦无算”。

   民国15年夏,连山县特大洪灾,山崩石裂,灾情严重,得到广州各善堂捐资赈灾。

   民国17年,连南县从秋天开始连旱252天,山地作物失收。

   民国20年6月25日至7月10日,清远县暴雨成灾,石角、黄岗等38条堤围崩决,缺口43处。从6月27日起,广韶段火车停开,电报中断,塌屋近千间,清城附近河面沉船12艘,全县溺毙、饿死约2000人,灾民2.6万人。6月30日,英德县洪水暴涨,英城水位35.12米(连江高道水位34.6米),是有水文记载以来第二次最高洪水位。

   民国22年3~4月,阳山县持续两个多月阴雨寒冷天气,“秧苗冻坏,耽误农事”;当年春,英德县大旱,全年降雨仅193毫米。

   民国24年4月9~11日,英德县城一片汪洋。10日,县城水位31.34米,水淹至二楼,浪高9尺。7月30日,清远县山洪暴发,以滨江的井塘、禾云、长洞等乡最严重,大吉寺至长洞各处水喷山崩,基围崩塌,田地被沙覆盖,公路冲毁数段,井塘坑尾村一住宅被崩山压塌,有18人被压死。8月1日,英德县秋水暴涨,县城水位31.1米,河边街一带房屋多被冲塌,溺毙居民10人。

   民国25年4月8日下午4时,清远县“大风、雨雹,附城大如酒杯,太平市大至百余斤者,塌屋沉船其多,溺死六人”。

   民国32年,清远县“春大旱,歉收,米价飞涨,民大饥,死人无数,九区单、麦两村合族卖村”。

   民国34年夏,阳山县大水,阳城水位高达65.997米。

   民国35年5月11日,连南县三江和阳山县寨岗暴雨。三江沿河10多处河堤决口,五拱桥被冲毁,稻田受淹。寨岗被洪水冲垮店铺40余间,淹死4人。大麦山崩,埋没一家6人。阳山县大水,县城水位64.72米。

   民国36年6月18日,北江河水泛滥成灾,清远县城最高水位14.02米,大塱、黄岗、飞水、清东、清西等基围崩决30多处,受浸耕地37万多亩、受灾乡镇39个、受灾人口9.2万人、冲塌房屋1700多间、死亡260人。灾后,省有关部门及省港同乡会均数次拨出粮款和药物赈济灾民,并委托城西方便医院施粥10天。

   民国37年6月12日,清远县竟日暴风雨,大风吹沉货船3艘,吹塌房屋5间,伤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