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排瑶婚俗排瑶自古以来实行一夫一妻制,普遍实行民族内婚,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严格限制血缘婚,同房姓宗族之间及舅姑姨表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姓,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结合,一定要过三代之后才能通婚。新中国成立后,有少数外出工作的排瑶干部职工与其他民族通婚。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的男女青年逐年增多,随着活动地域的扩大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排瑶青年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数不断增多,如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油岭村,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外嫁其他民族的女青年63人;男青年娶其他民族女青年为妻的有21人。

  求婚。求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母包办,媒人撮合,男孩三四岁后,父母就为他们物色年龄相当的女孩,并通过叔伯兄弟或亲戚朋友做媒,到女方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便收下男家送来的鸡、猪肉、酒等礼物。孩子长大后,任何一方若身体有缺陷或懒惰、人品不好,对方则可以通过媒人提出解除婚约。另一种是自由恋爱,俗称“讴莎瑶”(以唱歌方式和姑娘谈情说爱)。“讴莎瑶”有在白天劳动时或“耍歌堂”等节日活动时进行,而更多的是晚上男青年到“莎瑶妹”卧室窗外对唱。

  订婚。经过“讴莎瑶”,双方如情投意合,便互送信物。一般是姑娘送小伙子绣花挂袋或腰带,小伙子回赠姑娘耳环、银簪、手镯等物。然后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会尊重女儿的选择。订婚之日,男家要准备猪肉、酒、油豆腐、鸡等礼物,由媒人送往女家,摆设酒席,宴请舅父及叔伯等至亲。

  认亲。订婚之后,男家就请“先生公”(宗教活动主持人)择定认亲的日子,再由媒人转告女家。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便送去白银三两六钱(现折人民币100元),猪肉9斤,米酒9斤,油豆腐9斤等,作为认亲礼物。火烧排、大掌、军寮等排还要举行第二次送聘,俗称“送盐包钱”。用黑布袋装两包约0.75市斤的食盐、2包茶叶、茶油若干、灯芯4条、白银七两二钱(现折人民币120元),以及2只鸡和猪肉、油豆腐、米酒各12斤,由媒人送往女家。当天,男女双方均在家中宴请家中亲戚朋友,称为“喝盐包钱酒”。从此,婚事不得反悔。否则,反悔一方要赔偿所有费用。

  择日。婚期由男方请“先生公”查看瑶经(择日书)和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后决定。定好日子后,通知女家,女方父母通知近亲好友。待嫁姑娘在家绣花衣、花裙、花头帕等嫁妆。男家则准备设宴请客的用具和食品。

  炒黄豆。是排瑶婚礼中独特的习俗。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由伴郎陪同,在舅父的带领下,携带鸡、猪肉、米酒、油豆腐等礼品到姑娘家。当晚,姑娘邀请几个相好的姐妹在闺房做伴,亲手炒黄豆、泡浓茶款待新郎和伴郎。吃过新娘的炒黄豆,新郎和伴郎便立即离开。新娘则请来相好的姐妹和过去对过歌、谈过情的男朋友,亲自炒黄豆、花生,泡茶款待,大家边吃边喝边唱分别歌,直到天亮,大家才分别。

  送嫁。姑娘出嫁的当天上午,新郎由媒人及亲友数人陪同,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离开家门之前,要请“先生公”在祖先神位前念经,告慰祖先。然后,由婶婶或嫂子帮助梳妆打扮,换穿嫁妆。装扮完毕,由媒人牵着手,倒穿鞋出门(意为出嫁了,但心仍向着娘家),与父母哭别上路。新娘手拿一把半撑开的油纸雨伞,伞上贴有一张“先生公”画的“避邪符”,以示驱邪。途中每逢过桥过河,新娘乘机撒娇,站在桥头或河边不走,新郎便知趣地背起新娘上路,送嫁队伍则以此逗乐。

  迎亲。送嫁队伍到达男家山寨村口时,男家派出歌手抬着酒拦住路,与女家的歌手对歌,哪方唱不上或对错了要罚一碗酒,几番轮回之后,送嫁队伍才能进入山寨。到了新郎家门口,男家燃放鞭炮,请“先生公”念避邪经、祷告祖先之后,新娘由新郎母亲即家姑领人新房。

  喜宴。当天,新郎家大摆宴席。开宴前,新娘要给长辈端水洗脸,以示贤惠。饭后,新娘由家姑领着逐一给男方亲友敬茶,介绍认识。而亲友们则回送一个红包,说些吉利话,祝白头到老。是日下午,送嫁人即返回家。临行前,男家安排歌手在家门口摆酒拦路,一边对歌一边喝酒,尽兴后才放送嫁亲友回去。婚宴一连进行三天,男家摆酒请客。三天内新郎新娘不能同房,分别由伴郎、伴娘陪睡。排瑶没有闹洞房的习俗。

  婚后三天,新郎带着鸡、酒、猪肉等礼品,陪同新娘一起回娘家,称为“回门”。到娘家后,夫妇一起祭祀祖先,并向父母行拜礼,当天即返回夫家,至此才开始过夫妻生活。

  离婚。排瑶人恋爱婚姻自由,离婚也自由。结婚后,如双方感情不和,一方提出离婚,经亲友和瑶老劝说无效,双方同意,即可离婚。过去,离婚手续和仪式十分简单,双方各自找来本家的叔伯兄弟和寨中瑶老作证人,并携带一竹筒米酒(由提出离婚者带),一齐去到约定的地方,瑶老再劝说一遍,仍无效,便请双方亲友作证,谈妥子女的抚养和家产的分割等问题,尔后,离婚男女双方和瑶老、证人共同举起酒碗话别,喝完这竹筒分离酒后,瑶老将装酒的竹筒破开两块,夫妻各持一块,背道而别,表示从此脱离夫妻关系,各走各的路。离婚后,男女双方再娶再嫁,没人干涉,也不遭人鄙视。

  过山瑶婚俗过山瑶向来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同“香炉”(“香炉”指同一祖先)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女子可以外婚或招赘其他民族的男子为夫。新中国成立前,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但这种包办,在订婚之前男女双方有接触和互相了解的机会。如有的在订婚前,男方父母带儿子前往女方家见面,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则婉转拒绝。也有的女方父母先把男青年留下参加数日劳动,考察其劳动态度和为人。如果男青年表现好,女方父母则同意这门亲事,否则就会告吹。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男女双方自己决定婚姻大事。男女青年恋爱后,经双方家长同意,请媒人办理结婚事宜。先由媒人将女方或男方出生时辰的红庚帖送给婚事的主家,主家将庚帖置于神台香炉压住,烧香、烧衣纸禀告祖宗,三日内无家人生病或打烂碗碟等事情发生,称为“平安”后,即可办理订婚手续。由男方出酒肉各6至10斤,豆腐一锅,请双方父母、兄弟、叔伯聚会,商议结婚事宜。择定成婚日期后,由媒人和家中或亲属中的长者携猪肉、豆腐、酒等礼物,到待嫁方告知婚期。

  过山瑶古今有女子出嫁和男子入赘之习俗。无论是女子出嫁,还是男子入赘,都要根据男女双方家庭人口、劳动力的不同情况,由双方父母商定。还有一种,男方父母已老,又无劳力的,男方到女家入赘后,则采取“两边走”的方式,夫妻俩每年要到男方家劳动半年或数月,赡养男方父母。

  过山瑶的婚礼十分热闹。送亲者到新郎(或新娘)村边或家门口时,由接亲方举行接亲仪式后才进门。新娘(或新郎)和送亲者在门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排成数行,接亲方的吹鼓手吹奏着迎亲曲,敲着锣鼓,在新娘(或新郎)和送亲的队伍中串来串去,共串36圈,故称为“串新娘(郎)”。连山等地,新娘(郎)进门后还需洗脚,称“脱鞋水”,意为不计前嫌,“水洗为净,入门为正”。

  婚礼从当天晚饭后开始直至天亮。婚礼在正厅举行。新郎(或新娘)的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长者到神龛前就坐,台上摆放酒肉,长者们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时,新郎从左门、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被旁并排站着,面向神龛和长者,开始进行拜堂仪式。拜堂仪式有两种,一是隆重的,称为“拜堂通宵”,在一夜之间,新婚夫妇跪拜全部参加婚礼的老人和亲友;一种是较简单的,称为“拜祖宗”。由新郎新娘在垫有稻秆的草席新棉被上,面向祖宗行三跪36拜大礼。然后夫妻对拜,男向女鞠躬三次,女向男行下跪礼一次。然后新娘新郎对饮一杯酒,仪式即告结束。拜堂期间,奏着乐曲,十分热闹。

  拜堂后,新婚夫妇转入认亲仪式。正厅内设三席,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姐等按辈分分别入席饮酒。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依次到各席认亲、敬酒、敬茶。待客人散席回家后,新郎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团圆。三天后,新婚夫妇返娘家(或男家)回礼,婚礼即告结束。

  过去,过山瑶普遍早婚,婚后大多能和睦相处,极少离异。丧偶再嫁不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前,过山瑶地区有“担名”之俗。所谓“担名”,就是姑娘未婚怀孕,其父母便为她选择合适的男子当孩子的名义父亲。如该男子未婚,又无血缘关系,在“担名”期间可与姑娘同居,如在同居期间建立感情,亦可就此结成夫妻。若不同居,女方则给男子一笔“脱名费”,即脱离“担名”关系。连南油岭等排瑶地区有“抢婚”之俗;有的行“不落夫家”婚俗。新中国成立后,瑶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传统婚俗有了很大的变化,男女婚姻自由,“担名”、“抢婚”、“不落夫家”等旧俗已消失。


生育

  过去,瑶族人丁稀少,妇女视生育为荣耀,孩子生得越多,在社会上越受尊敬。妇女坐月期间,凡是本房族及外家、朋友,每家每户都带上鸡或猪肉前来探望、慰问,婶娘妯娌和外家的姐妹则送来木柴和点火把用的竹柴、芒杆,帮补产妇月中不能外出拾柴草之缺。男家亲属则尽家庭最大的经济能力照料好产妇婴儿。在产妇坐月子期间,家庭如果闹矛盾殃及产妇,被视为极不道德,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

  婴儿从出生到百日,要举行一系列的喜庆活动。如连南油岭排,婴儿出生三天后,父亲请“先生公”及近亲长辈到家中,商议给婴儿命名。婴儿命名后,即杀鸡念经祭祖,摆酒宴庆贺;婴儿满月,邀请亲戚朋友到家中喝满月酒;婴儿出生一百天,主家做糯米糍粑,请亲朋来喝百日酒。此后,产妇可以外出活动。至今瑶族仍保留爱护妇女儿童的习俗。


命名

  连南排瑶,大部分人姓唐、房、邓、李、沈、盘等,小部分人姓龙、许、朱、方、罗、刘等。每个姓氏之内,还有房系划分,如南岗排唐姓,分为大唐和小唐,大唐之中分为火生、担印、管主、瑶真、亚兀、唐山、勾胡、庙大、马零9房。

  小唐分为中火、瑶冷、介九、大口、流真、户唐、中公7房。这些房系,由每个姓派生,户数人口各不相同。宛如一棵大树,姓为根本,房为枝干,丁口为花果,都同一血缘亲属关系。

  排瑶命名遵守历史上形成的规则或制度。“贵”为男性青少年、“妹”为女性青少年、“公爹”是男性老人、“阿婆”是女性老人、“阿”是父辈、“阿妮”是母辈、“阿莎”是已婚但未生育女性的通称。

  排瑶的全名涵括姓氏、房名、出生序、己名、辈分和存殁等内容。如唐买社大不一贵。“唐”为姓氏,“买社”为房名,“大不”为己名,“一”为出生序,“贵”为辈分。但平时他们多用简称,简称一般为姓氏加出生序加辈分。如唐买社大不一贵,可简称为唐一贵。

  排瑶人一生要改三至四次名。一对夫妻,如果生了个男孩叫唐一贵,父亲即改名为唐一,母亲改名为唐一妮;如他们的儿子一贵又做了父亲,他们又改名为唐一分和唐一婆;若他们的孙子又生了儿子叫瑶冷二贵,他们又改叫瑶冷二王公和瑶冷二王婆。

  排瑶普遍有取“法名”的习惯。法名要经“挨担堂”(又称“香歌堂”)的宗教活动后才能取得,而这个法名生前不使用,死后供族人祭祀时称呼,故法名又称冥名或阴名。所谓法名系由“法”字加上吉祥字组成,如法财、法宝、法寿、法金等,法名的具体组成是,男性,姓加君加法名加出生序加郎;女性,父姓加氏加法名加出生序加娘。如生前名叫房一贵,其法名叫法宝,他的姓名便是房君法宝一郎。

  过山瑶以姓名亲属为体系,其特征之一是使用辈分班次区分家庭尊卑长幼,以一种固定的班辈用字取名。故过山瑶男子的命名,一般由姓、辈、本名组成。如连南板洞的赵姓宗族,以春、文、荣、进、有、龙六个字为辈分顺序,排完一轮后,从头再轮,谓之“分房”。其姓名多为3个字,如赵龙福,“赵”姓,“龙”为辈分,“福”为本名。女子命名,多在姓、辈分后以妹、凤、娇、英为本名。如邵龙妹、赵金凤、潘春娇、盘文英等。

  新中国成立前,过山瑶家庭较富有的男子,在7~15岁时,要举行“度身”宗教仪式取法名。家庭不富裕的男子,也要挂灯取法名。此法名生时不用,死后载入《家先单》,因此有“灵名”之称。法名由师公授予,一般是三个字排列,如赵水旺,挂灯后取得法名“赵法胜”,“法”字表示经过“挂灯”,“胜”为法名。到若千年后,需要举行度身仪式,经名望高的师公“加职”(即比取法名高一级)取“郎”的称号。若是已“度身”的男子,从出生至死则有四个名字:乳名一辈名一法名一郎名。女子不安法名,随夫载入《家先单》时用娘家姓。丈夫有法名,以“者”与丈夫法名相应为灵名,如原姓盘,则称盘氏者;丈夫取得“郎”的称号后,用“娘”与之相对应,称为“盘氏一娘”(“一”是排行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的命名有所改变,特别是外出读书的学生和参军以及参加工作的干部职工,多仿效汉族起名字。


殡葬

  瑶族的葬礼奇特而隆重。在排瑶地区,一旦有老人逝世,死者子女先在自家门口鸣放三响铁铳炮,接着派亲属一人去外家报丧。本寨和附近山寨的亲戚闻到铁铳炮声后,立即来丧宅帮忙办理丧事。

  子女鸣炮报丧后,立即到平时挑水的地方投几枚铜钱进水里,意即向水神“买水”,然后挑水回家烧热,给死者沐浴,换上死者生前预先做好的寿服、鞋袜。如死者是妇女,还得穿上绣花红裙。装束好后,将死者扶坐在一张特制的俗称“灵轿”(又称“老人椅”)的木椅上,用布带把死者牢牢捆绑在椅子靠背,另外还加一件镶有圆银牌的肩衣和插满雉鸡羽的冠,犹如活人穿上节日盛装。然后用纸把死者面部遮盖。

  在排瑶村寨,不论谁家死了老人,全村寨的人都来吊唁,向死者唱《哭丧歌》。丧家备下大量的酒,让吊唁的客人随意喝。

  排瑶没有停尸的习惯,当晚丧家请“先生公”来给死者念瑶经打斋,第二天上午出殡。出殡时,尸体不放进棺材,而用灵轿抬。出门时,灵轿上再加一柄油纸伞遮盖,意为不让尸体顶着阳天。这天,全瑶排的人都自动停止劳动或外出,来给死者送葬。沿途敲锣打鼓,不断鸣放鞭炮、铳炮。

  灵轿抬到半路或交叉路口,要举行“过洲”仪式,意即让死者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道路回归故里。灵轿被抬到离墓穴约3米处时,将死者从椅上解下,由长子背到棺材边,再由几个本族兄弟帮忙放入棺中。

  死者入棺放进墓穴后,立即鸣放鞭炮和铁铳炮,直系亲属边哭边向墓穴撒土,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葬毕,灵轿被置于坟后,不再拿回家。坟墓做成后,连续鸣放9响铳炮,表示丧礼结束。亲友下山各自回家。排瑶至今仍保留此丧俗。

  连山、连州等地过山瑶一般都用土葬。老人死后,先报丧,然后治丧。治丧程序是:妆洗、人殓、做斋、盖棺、出棺、埋葬。做斋时,要请师公两至三人,师公念经,师弟敲锣击鼓,通宵达旦。做一夜斋的叫“开路”,做两夜斋的叫“送终”。孝男孝女均穿白衣,头裹白布。本房族晚辈均头裹白布以示哀悼。葬后第七天晚上,举行迎七仪式,请师爷念瑶经做法事,诵读《家先单》,葬礼方告结束。

  新中国成立前,瑶区瑶人葬礼分三种形式:一是死者已“度身”的,二是已“挂灯”的,三是既未“度身”又未“挂灯”的。已度身的葬礼隆重,要请师公做一系列的法事,认为死者死后灵魂会“升天”。挂过灯但未度身的,死者灵魂不会“升天”,故在仪式上不挂众神像,不请神,师爷不上屋顶吹牛角号“开天门”。其他程序与已度身的大体相同。若死者是既未度身又未挂灯的(多是非常贫穷的瑶民),葬事从简,埋葬后才“先请家先”(意请众家先对死者多多关照)。孝子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当年春节不得在家门上贴红纸及春联。三年后至多不得超过五年即捡骨人缸迁葬。孕妇难产或因恶性传染病死亡者,其尸体抬至野外,用12捆千柴架起棺木将遗体火化。若被杀害或死因不明的,停棺偏僻处不葬。

  近年,瑶区推行火葬,但遗体火化前仍按旧俗举行葬礼,火化后骨灰仍实行土葬。


节庆

  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含义和民俗活动。主要的节日有:

  春节耍年瑶族同汉族一样,也有除夕和春节。连南排瑶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始,各山寨吹响牛角,敲起铜锣,以示迎接新年的来临。从即日起至正月十五期间,债主不得追债,违者罚酒,供全寨人饮用。从二十日起,各家各户宰猪杀牛,将肉割成一块块吊在火炉塘上熏烤,并动手蒸酒。除夕那天,家家宰鸡杀鸭,磨豆腐、炸糍粑,祭祖先,在门前贴春联和各种色纸,燃放鞭炮。当晚,山寨响彻牛角、鞭炮、铜锣声,人们吃喝唱歌至天亮。年初一开始拜年,探亲访友,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连南南岗、油岭、三排、金坑等地的瑶族民间艺人,组成牛角队、长鼓队、铜锣队、金狮队走村过寨表演,迎春娱乐,每到之处,主人包“利市”相赠,备酒肉款待。拜年活动直到年初六才告结束。有的过山瑶,正月初五为“送懒”日,家家户户打扫室内外卫生,到野外燃香放鞭炮,焚烧垃圾,意为让奸诈鬼和懒汉化为灰烬;正月初六为“送神”日,祭祀祖先,请师公送回家过年的祖先回天堂地府。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过山瑶称“过小年”,排瑶过山瑶都习惯过此节,以鸡、猪肉等奉祀祖先。在连南金坑等瑶区,旧俗于农历十三、十四、十五连续三晚举行“舞火龙”活动,驱鬼、驱邪,预兆吉祥。

  二月节 农历二月初一为个别瑶区过山瑶“二月节”,又称“禾必(麻雀)节”,“封鸟嘴”节。其意为新的一年要开耕了,为使种下去的庄稼不受到鸟类的糟蹋,要把鸟嘴封住。这天,家家户户杀鸡磨豆腐,做糍粑,祭祖先,然后,用糍粑和白纸剪成约3厘米宽,30~40厘米长的纸条,粘于小棍上,遍插于田基,以驱赶飞鸟,使作物免受其害。建国后,此节仍存,但粘白纸条、插棍子等俗已消失。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俗称“鬼节”,过山瑶习惯过此节。是日晚(有的过山瑶则在十五),每户在屋前或路口焚香燃烛,焚化纸衣,以超度亡魂。从十四日中午起至十五日止,家家户户宰鸡鸭、买猪肉、磨豆腐,做芒叶糍或蕉叶糍,祭祀祖先,招待亲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过山瑶习惯过此节日。是日,家家户户杀鸡鸭、买猪肉、磨豆腐,供奉祖先,招待亲友。晚上吃石螺、品月饼赏月。
盘古王节连南排瑶传统节日。相传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婆诞辰,又传盘古王于这天仙逝,故称“盘古王节”。时值秋收结束,有的地方又称“收割节”或“还愿节”。是日,排瑶各寨均在盘古王庙举行祭祖活动,还推选数位老歌手唱《盘古王歌》。各户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食品过节。

  冬至节 过山瑶习惯于农历冬至日过此节,有“冬大过年”的俗语。是日,以野味、腊味为主食。亲戚朋友都来相聚,十分热闹。

  排瑶情人节 每年春节的初一至初三日,是连南排瑶的情人节。瑶语称之为“温沾”(玩禁)、“温东”(玩坡),是排瑶一个特别有情趣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各山寨的未婚男女盛装打扮,汇集到一个俗定的山坡上嬉闹、对歌,无拘无束,纵情玩乐。节日期间,小伙子可以随意用“戈帮”(一种用在深山里砍来的小竹子制作的劈啪筒)追打自己相中的姑娘。美丽而勤劳的姑娘,往往引来一群群小伙子的追打,而姑娘则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当小伙子打戈帮时,若姑娘不喜欢他,就用头帕或花伞挡住;如喜欢,则站住让他打。两人相识后,双双走到树阴下、花丛中,逗趣取笑,对唱情歌。两人通过对唱了解情况、建立感情后,姑娘送一只绣花锦袋给小伙子,而小伙子回送一副银质的项圈或手镯给姑娘,作为恋爱的信物。

  情人节过后,他们将自己的恋人告诉父母,在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不干涉儿女的恋爱,绝大多数的男女青年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成眷属。也有个别恋人,由于老一辈之间的宿怨或贫富悬殊等原因,最终被迫分手,违心地另嫁或另娶他人。但到了情人节期间,他们可以不受家庭的约束,自由地到山坡上对歌叙旧,互诉思念之情,别人不能干扰和非议。节日过后,这种婚外恋的相会会被禁止。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开禁节”或“玩坡节”。此俗至今仍在排瑶地区流传。
除上述节日外,过山瑶还有四月八“年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开雕节”)、排瑶十二月二十八“过小年”等节日。


禁忌

  瑶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有生产禁忌、生活禁忌、婚姻和生育禁忌、节日禁忌、丧葬禁忌等。

  生产禁忌 连南排瑶,正月二十五禁雷,忌出门生产,否则农作物会招致天火烧。正月二十九(有的排正月初四)禁风,忌出门劳动,否则农作物会受风灾。正月三十(有的排二十九)禁月亮、太阳,忌出门生产,否则农作物会歉收。二月初一(有的排正月二十)禁鸟,忌外出劳动,否则庄稼会遭鸟害。二月初二(有的排正月十三)禁鼠,忌外出生产,否则受鼠害。二月初三(有的排正月十二)禁虫,忌生产,否则会受虫灾。四月初八牛生日,这天忌用牛。在黄历“分龙”日前后三天,忌洗衣服、晒衣服、挑粪桶,否则会招致天旱。如违犯这些禁忌,罚酒20斤,供全排人饮用。

  有的过山瑶,在黄历“度黄日”不能下种。小暑大暑两天不准下田。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不得使用耕牛。立春后第一次打雷的日子,当天不能下种。“分龙”那天不能种菜摘菜,不能带刀出门劳动。天火日和地星日不能下种。

  连山、连州等地过山瑶,正月初四忌风。认为这一天外出,年内会遇风灾。正月十五忌虫,这天外出生产会遭虫害。正月初六、十六、二十六,即“三六”忌鼠,认为如果在“三六”忌日内有人人菜园,上楼拿食物或出谷米,田地就会遭鼠害。二月初一忌鸟。这天,人们做糍粑吃,并把一些糍粑粘在竹竿尖上,插到地里或田头让鸟吃,祈愿鸟儿不吃种子。三月初一忌雷。认为这一天到野外劳动,会惹怒天上的雷神。四月小满日,禁外出挑水,禁带雨帽外出活动。认为如果外出担水或戴雨帽,这年会发生干旱。五月分龙日忌夏旱。这天不准晾晒衣物或其他东西,认为晾晒东西,龙王会发怒,下令不给人间吃水;七月秋分忌秋旱,这天人们把纸挂在竹竿上,插在地头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生活禁忌 连南排瑶火塘上的“三脚猫”铁架不能踩跨和随便移动。庙宇前后,忌便溺。出彩虹时忌挑水、喝水。忌讳乌鸦停在房顶和门前树上啼叫。母鸡学会鸡啼为不吉祥,要将母鸡杀掉。见到蛇交尾为凶兆,要将蛇打死或立即吐口水避邪。见人办喜事,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如违禁使主人日后遭遇不测,必罚酒供全寨人饮用,并到主家挂红放鞭炮。

  过山瑶禁吃狗肉,不打狗,不杀狗。传说盘瓠是瑶族先祖,狗是瑶族的图腾物,因而瑶民养狗、爱狗。神位前后,不能堆放物件。妇女不得吃连体物,不许酿酒。破日不能开仓。每逢喜庆日子,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忌用刀、木棍和火钳等敲打灶台。忌在灶中烧架桥木和厕所板,忌将六畜粪扫入灶门。

  婚姻、生育禁忌 排瑶和过山瑶在婚姻、生育方面的禁忌大同小异。结婚忌择黄历上“破日”、“危日”。结婚宴席上不准打破食具,否则不吉利。新婚夫妇在婚礼的三天内忌到别人的家或下地劳动。

  家有孕妇的男子忌上山狩猎。孕妇家中不能砌灶,不得在门槛上砍什物,不能在屋前后挖沟和在墙壁上打钉,孕妇不能参加丧事,不摘生果,不杀牲等,否则会造成流产或生怪胎。

  排瑶禁忌已嫁和未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产妇在产后40天内不串门,忌进厅堂(祖先公神龛)。一个月内用草药熬水洗浴,忌用冷水。产妇坐月子时,要在门前窗口挂桃枝或茅草结,禁忌外人贸然闯入。

  过山瑶产妇坐月有三朝忌,即产妇不足三朝的,不准跨出大门,未满月的不准进别人的家门。

  节日禁忌 连山、连州等地过山瑶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各户的厅堂禁忌扫地。如果要扫地则从外往里扫,把垃圾堆在门角处,待元宵节后才能往外倒,否则会把一年的财气扫掉。忌与人借钱物,说佳节借钱借物,兆头不好。正月初一忌串门,认为一家团圆才幸福,串门不吉利。

  排瑶春节的年初一忌杀生,忌晒衣服,忌讲粗话和不吉利的话。举行“耍歌堂”或“香歌堂”期间,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能骂人和吵架。参加香歌堂检法名的家庭,三年内不能搬神龛,不能修整房屋。

  丧葬禁忌人死了,未经“先生公”举行“开路”仪式,亲属忌哭,否则死者会迷了阴间路。孝男孝女忌吃荤,死者未出殡前,孝男孝女以及前来吊丧的亲人,不能吃鱼、肉,只吃素菜和糙米饭。治丧期间不准带孝进别人家,进别人家门必须去孝帕。守孝者,七天之内忌出外做工,同时还忌使用柴刀、斧头和枪支,以免出现伤亡事故等。

  新中国成立后,瑶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许多不科学和不利于生产的禁忌已被群众自觉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