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市境人们将“春节”称作“过年”,为民间各族群众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种“过年”活动从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祀灶神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家家户户焚烧灶君纸马,意欲“送灶神”返天宫汇报人间善恶事。这一晚称“小年夜”。这一习俗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淡化几近消失。从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对住房内外大搞清洁卫生,洗涤家具,并开始置办年货,制作糕点;出外就业谋生和求学的陆续赶回家过年,不能回来的用书信或口信告知家人。节日气氛逐日加浓。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此月没有三十日以二十九日代替),为“年三十”,即除夕,家家户户张贴门神、对联、年画及悬挂灯笼等。夜餐为“年夜饭”,饭前家家户户焚香点烛,以酒、肉、鸡、鹅、糖果等食品并放鞭炮供祭祖先,然后全家吃“团年饭”。饭后全家欢聚一堂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至子时,燃放礼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俗称“利是”、“红包”)。阳山等地农村家庭主妇此时还去挑井水,在井旁插上一炷香,贴一块红纸,祈祷来年名利双收,财源广进。
  正月初一为“大年初一”,晨起点燃香烛,敬天地斋戒一天(逐渐淡化)。这一天从早上起床起,忌说不吉利话;家人长幼依次祝贺新岁,人们相见互相道贺,恭祝“新年发财”、“健康快乐”、“万事如意”等等;圩镇乡村开始连日舞狮,以庆新春。至“年初三”这一天,人们不出门(不外出之意),不探访。从年初四起,持续多日为探亲访友日;人们携带孩子相互串门问好(俗称拜年),给孩子们派“利是”(红包);妇女则多为回娘家。
  正月初七为“人日”,相传是“众人生日”,一般设茶点祭祀以示庆贺。正月初九至十二为“上灯”(或称“开灯”)日,谁家上年生有男孩,就将购备的花灯挂于祠堂或附近庙堂;做新外婆的要“担‘开灯’茶”,即要送鸡、酒肉及“椅栊”(为木做供婴孩坐之小椅)等礼品来庆贺;主家要置备酒菜款待参加“上灯”的亲戚及叔伯兄弟(此俗已逐渐淡化)。
  正月十三日,佛冈北部社岗下村自古以来有举办“豆腐节”的习俗。这一天,村中男女老幼齐集村前,敲锣打鼓,以制作好的豆腐互相抛掷,人人满身皆白,风俗独特。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市境人们称为“上元节”,当天晚饭吃糯米汤圆,意为家庭团圆和睦。庆祝活动后来发展了悬挂走马灯饰,在公共场所游园、猜灯谜等,儿童燃放烟花、爆竹、舞狮等。过元宵节又称“过小年”。

三、“三月三”节
  连州东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要举行北帝神降世生日庆祝活动,为一年中除春节外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庆从清朝咸丰年间在东陂街兴建东岳庙、在庙里安放北帝神起,从未间断。这一天,要从庙里“请”出北帝神像,抬神“出巡”,详察民间疾苦,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北帝公镇妖驱邪,保一方风调雨顺、水土平安。游抬神活动最为热闹,队伍中有各种装扮,礼炮隆隆,锣鼓喧天,各种民乐齐奏不绝于耳。这一热闹气氛吸引远近乡村民众围堵观看,整条街水泄不通。游行活动大约两个小时,晌午一时半左右在东岳庙宴请为公事而出力的人,各家各户也摆上两三桌酒肉款待前来过节观光的亲友,济济一堂,非常团结友爱。至晚,还要举行五六个小时的舞火狮、闹花灯活动,然后这一节庆才算结束。

四、清明节
  市境人们在临近清明节前,都要在家门前插柳枝或桃枝,以表驱邪。外出男丁需赶回家参与“拜山”即扫墓,按辈分从上到下依次序拜祭历代祖先坟墓。至每一墓前拜祭,先是铲除杂草、修整坟墓,后摆上包点生果酒茶等祭品,行叩拜之礼,以表怀念寄托哀思。坟地拜祭完毕后,到祖居屋拜祭祖先灵牌,主要活动是烧“台脚衣”,始为焚烧纸制金银、元宝等冥钞及衣服,后随社会发展增加纸制楼房、别墅、轿车、音响、手机、电视机等。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端阳节),市境人们称作“五月节”,民间多用糯米、绿豆、红豆、猪肉和碱水等制作咸肉粽和碱水粽吃食;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插上菖蒲或艾叶、葛藤,以示驱邪;有用五指甘、柑橘叶、黄皮叶煮水洗脚、洗澡,近河涌的有到河涌洗“龙舟水”(意为像龙一样精神);有的地方举办龙舟竞赛活动。

六、乞巧节
  市境人们把农历七月初七日称为乞巧节,天亮前到河溪汲水贮存,称“七月七水”,相传有祛病解毒之功;晚上,有年轻妇女摆设瓜果等祭祀“织女神”与“巧班娘娘”,祈求自己及女儿心灵手巧;当天,还有少女、少妇比试女红技艺。以上习俗除贮存“七月七水”外,其他均已淡化甚至消失。

七、盂兰节(中元节)
  市境人们原将农历七月十五日定为盂兰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为佛教徒的庆祝仪式“盂兰盆会”。在宋朝倾亡元兵将至之际,人们因避战乱迫不及待提前在七月十四日过盂兰节,并一直延续。过盂兰节主要是祀祖,家家户户在门前和街头巷尾焚烧纸钱币、纸衣,撒龙眼果、饭菜等供奉鬼神和凭吊先人,故此日又称“烧衣节”、“鬼节”。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市境人们家家杀鸡杀鸭、买鱼买肉,晚餐甚为丰盛。节日夜,阖家多在露天天台、凉台、阳台或室外花园、草地、晒坪设案赏月,案上(或器皿上)粘贴写有“月圆人寿”“人月团圆”的红纸,摆上月饼、水果、花生、田螺、芋头等食物,先是点烛烧香拜月,后边吃食边赏月;有孩子则燃放“孔明灯”。节前亲友间送月饼送礼品之风越来越盛行。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市境农村多为置办一顿酒菜吃吃;城镇时兴登高,与亲朋好友结伴或和子女一起登山。这一天,亦有人迁坟扫墓祭祀祖先,俗称秋祭。1990年将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后,开展敬老活动。

十、冬节
  市境人们对冬节又称冬至。这是一年中24个节令之一,是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此时,一年农事活动已结束,故农民称为过冬。这天,人们尤其是农民都置备鸡鹅鸭鱼酒肉等,全家人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极一岁之乐,有“冬大过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