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舞”多在节庆时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欢快、热烈为主,锣鼓、伴唱和伴奏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总的来说,该舞给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动作优美,神态生动传神,自然流畅,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双凤舞”曾一度停止。1982年,在阳山县文化局派员挖掘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时才得以被重新发掘和重视。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和村中老艺人邓介的悉心传授下,“双凤舞”慢慢恢复了生机,并在表演上有所改进和创新。1983年春节参加了阳山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民间艺术进城”表演,1987年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在广州东方乐园进行演出。

  “双凤舞“现已成为阳山乡镇农村岁时节日活动的主要民间舞蹈之一,列入了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亦作为优秀民俗舞蹈收录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中,成为清远凤文化的品牌之一。


风格特色

  “双凤舞”起舞时,动态矫健、生动活泼、步伐灵活稳健,而且变化多姿。动作的重点在于脚上,要求表演者上步落脚一定要扎实,要以脚带动腿,完成屈膝的动作。同时要身活、腰活、手活(两手要灵活操作翅膀的张合、凤头的拧摆以及嘴的张合),手脚只有相互配合灵巧,表演的全过程才会显得协调、流畅。

历史起源

  起肇庆邓氏传至阳山
  在粤北阳山县的农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田心鹤,迳下猫,东江龙,旱坑凤”。说的是当地较为出名的民俗表演活动,其中“旱坑凤”指的就是阳山“双凤舞”。
  每逢春节、元宵、端阳、中秋等节日,阳山县杜步镇的旱坑村就会响起一阵阵清脆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曲声,村民和附近群众聚拢围观,为的是欣赏该村的“双凤舞”。
  今年元宵节,记者在旱坑村亲历了“双凤舞”的表演。上午10时,近百村民早早集中在祠堂等候凤舞的开始。此时锣钵声起,“双凤舞”的带凤人邓钦首先焚香燃烛祭拜先祖,随即领舞吟唱:爆竹声响满地红,今日凤凰来拜访;一拜门前增百福,二拜儿孙万代永兴隆。
  唱罢,爆竹响起,由两人执起一雌一雄的凤凰舞起来。凤凰是用竹片织成,表面裹以红缎,造得惟妙惟肖。“双凤舞”的动作有展翅、朝拜和开口赐福等,表达村民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双凤舞”起源于明朝的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旱坑村的老人邓介讲述,双凤舞传入旱坑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邓姓祖居肇庆怀集的邓家寨,历代都有舞凤习俗;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其祖父从邓家寨迁居杜步旱坑,因其熟习凤舞,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凤舞从此便在旱坑扎下根来,流传至今。邓介是在14岁时跟随祖父学会了凤舞,在邓介的传授之下,旱坑村的晚辈有好些人也学会了凤舞。
  “双凤舞”除了在节庆表演之外,遇上农村中有乔迁新居、嫁娶、寿诞等喜庆之事,当事人必礼聘“双凤”舞之,以为庆贺。久而久之,“双凤舞”逐渐成风,这一习俗已成了当地百姓欢庆交往、相互祝愿、交流感情、共同娱乐的最活跃、最欢乐、最能宣泄人们情感和抒发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