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的某日下午,从远处山道中传来“呼、呼”两声清脆的枪声,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处决李朗庭的正义枪声!

  李朗庭何许人也?游击队为什么要处决他?

  李朗庭是佛冈县烟岭前所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在家乡父老面前就刁蛮任性,在穷人子弟面前,事事处处称王称霸,无恶不作。李朗庭长大成人后,投靠国民党反动派,想捞个一官半职,显耀门庭。日本投降后,他勾结当年驻前所村的国民党军团长曾肇基等人,狗仗人势,扶摇直上,当上了英(德)翁(源)佛(冈)三县边区联防副主任,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忠实走狗。

  李朗庭自从当上三县边区联防副主任后,为了向主子效忠卖力,伙同三县联防主任范烈光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勾当,疯狂地征粮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扩充联防队,决心与共产党和人民为敌。他多次密谋杀害共产党和游击队的领导人,亲自带领联防队围剿、扫荡柯木岗、井前、课田、五洞坑等革命老区,强抄和焚烧游击队员的家,捕杀游击队员的家属和无辜群众……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人民群众对这条“疯狗”恨之入骨,巴不得把他抓来千刀万剐!

  李朗庭自知罪孽深重,平日闭门不出,在家和姨太太抽烟打牌,寻欢作乐。家中有联防队员把守,若要出门办事,便带上武装人员,防范甚严。他行踪诡秘,十分奸诈,共产党和游击队曾多次想惩治这条恶狗,但很难找到下手的机会。

  一天,游击队中队长李奀在驻地召开班、排干部会议,传达上级要惩处李朗庭决定的精神,号召大家献计献策,为民除害。大家提建议、谈方案,七嘴八舌,好不热闹。最后,李奀综合大家意见,提出一个方案:引蛇出洞,择机歼之!

  “引蛇出洞,好!可怎么个引法?”王义忠排长疑虑地说。

  其他人等待着中队长李类继续把话说完。李奀接着说:“据可靠消息,井前村胡某的女儿就要出嫁……”

  “胡某嫁女,与李朗庭有什么关系?”有人疑惑地问。

  李奀接着说:“胡某是李朗庭的大姐夫,李朗庭是胡某女儿的舅父,外甥女结婚,舅父是要坐上座的,难道李朗庭连这点面子都不给,不去赴宴?此人虽说阴险、狡猾,但估计还是会去赴宴的,我们必须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是做好引蛇出洞的工作。李类队长打算派“白皮红心”的保长出面到胡某家游说,让胡某夫妇一定请李朗庭来为女儿出嫁庆婚。

  第二件是把游击队撤出驻地,尽量离井前村远些,创造一个似乎平静安详的环境,使李朗庭放心赴婚宴。

  第三件是做好打“狗”歼敌准备,具体做法是在通往井前村山道的两旁丛林中设伏,待李朗庭赴宴进入伏击圈时歼灭之。

  胡某夫妻听了保长的一席游说的话后,觉得句句在理,于是请人代写请帖,夫妇二人亲自把请帖送到内弟手上。

  当李朗庭接过请帖后,有点左右为难,去赴宴嘛,如果途中遇上游击队,命仔冻过水(丢性命的意思);不去嘛,姐姐、姐夫上门相请,做舅父的不去面子实在不好过,反而会被人取笑。想到此,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好,我一定前去喝杯酒!”

  再说保长从胡某口中探听到李朗庭决定前去赴婚宴的情报后,立即找游击中队长李天一一做了汇报。李天根据情报,召开干部会议,对如何打“狗”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胡某嫁女的那天,李奀率领一支由10个人组成的歼敌小分队,从驻地出发,拂哓前到达丛林中潜伏隐蔽,做好把李朗庭抓获或击毙的战斗准备。

  隐蔽在山上密林中的游击战士,等了一个上午还不见李朗庭出现,有些战士都等得不耐烦了。此时,见远处隐约有几个人迎面而来。不久,这几个人进入伏击圈了,他们是李朗庭的婶娘们和两个联防队的便衣,但并不见李朗庭。李天心里忖度着,难道李朗庭改变初衷不去赴宴?难道他让家人和联防队做前哨先行?李队长耐着性子,决定再作等待。

  这伙人走过后不久,大约已到了井前村,又见那两个联防队员急匆匆往回走。李队长心中有数了,原来这只老狐狸,生怕路上遇着游击队,一家人性命难保,于是派两个联防队员护送家人先走,一来如有不测可以保护家人,二来让两个联防队员沿途侦察路上是否安全,待两个联防队员回来报个平安,再作决定。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好猎手。游击战士忍饥挨饿,在丛林中隐蔽了大半天,好不容易等到下午3点多钟,李朗庭终于带着两个随从出现了。只见他步履踉跄,边走边东张西望,向着井前村方向走来,终于进入了游击队伏击圈。

  这时,守候多时的李奀队长和小分队战士心里格外地兴奋,紧握着手中的“家伙”,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李朗庭的动静。此时,李队长一声令下,10个游击战士从路边的丛林里一跃而出。还未等李朗庭及其随从反应过来,几双粗大的手像铁钳般将他们按倒在地,严严实实地将他们捆绑起来。游击队战士原想将他们押走,可是这条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的恶狗,却赖在地上不走,还不停地呼叫:“救命呀、救命呀……”李奀队长不禁怒从胸中起,立即命令:“就地处决他!”两响正义的枪声,结束了这条走狗的性命,为民除了大害。李朗庭的两个随从经教育后被当场释放了。

  (本文由原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党史助理研究员周都明根据历史资料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