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市民礼仪习俗
一、婚嫁
市境男婚女嫁由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结婚,父母多不干涉。
男女双方由相识相恋发展到同意结婚后,男方即向女方送礼金和礼品,其中礼品有鸡鹅、猪肉、酒及金银首饰等。女方家收受礼物后,男方即可征求择定婚期并作第二次向女方家送礼金,如女家将全部或大部分礼金退还,则表示女家无力置办嫁妆,所有嫁妆由男家代办。嫁妆主要有大床、被席、蚊帐、箱柜、衣物,经济稍为宽裕的有摩托车、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富裕者有小轿车、楼房作妆嫁。
经济水平中等以上者结婚,一般经迎妆、上头、婚礼、拜堂、回门等程序,经济较困难者则减去一些程序或将各个程序简单化。
迎妆,即在婚礼前一两天,男家派人到女家拿取嫁妆,经济中等以下者则在婚礼当天随迎亲队而行。
上头(已逐渐淡化,尤其在城镇已基本废除),即在行婚礼当天早上6~8时,新郎新娘家均设“上头”香案,案上摆放三牲、料、尺、镜、剪刀、油灯等物,吃“上头”饭,唱“上头”歌。古时称这是“男行冠礼,女行髻礼”,今多改用到婚纱美容店化妆或请化妆师上门化妆。
婚礼,由男家雇请“花轿”、“八音”队到女家迎(富者迎亲有锣鼓柜和大开门即八大吹仪仗队,小康之家用六大吹,穷者多用三架亭),发展到改用小轿车、面包车组成迎娶车队到女家接新娘(新娘出门时间初婚者在上午、再婚者在下午),由兄(无兄则由父)开伞撒米,由髻首背或牵引新娘上车;沿路燃放鞭炮,浩浩荡荡奔男家。至男家时,新郎已在门外迎接,在鞭炮声中伴娘将新娘扶入屋。通常在晚餐举行婚宴,少则十多席,多则数十席,耗费数万元至十万二十万元不等。农村多在祠堂、学校等公共场所设席,城镇则在酒楼设宴。宴席中,新郎与新娘(农村头戴凤冠身穿彩裙,城镇身披婚纱)在父母带领下和伴郎伴娘陪同下,逐桌向宾客敬酒奉茶。宴会后,宾客离去,新郎新娘的青年同伴则与一对新婚夫妇欢闹取乐,称作“闹洞房”、“玩新人”。
拜堂,在婚礼后次日(亦有当天),新郎新娘先到祠堂拜祭祖先,再回家到厅堂向家公家婆行跪拜敬茶礼,并拜族中长辈。在行此礼中,父母和长辈均给新媳妇利是和金银首饰等礼物。
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婿陪同,携带整头烧猪、鸡、酒等礼物回娘家探亲,娘家设“回门”酒宴接待。新婚夫妇当天返回,风雨不改。
1998年、2003年国庆节前夕,先后两次共85对新婚夫妇由市长主持举办集体婚礼,开了婚事新办之风气。
婚嫁历来有男到女家,称“人门”、“招郎入舍”,一般是因为女方父母年老无子家境又稍为宽裕者,才实行招赘婚姻。入门婿要赡养岳父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所生子女可随父姓亦可随母姓。
二、丧葬
市境人们对老人去世称“过身”。逝者断气后,家属即派人向亲友报丧,报丧人不入屋,只在村门外通报,亲友要给报丧人派发“利是”。有孝在身者,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月或“断七”之前即49天内)不参加亲友喜庆活动。
亲人为死者抹身(净身)后,换穿全新寿衣、寿鞋、寿帽,衣袋中放些钱币,手握饭团,然后停尸于厅堂,床头放一油灯,脚下设一香炉,停柩约2天。期间,亲人穿孝服坐在死者床前守孝。亲朋向亡灵敬送香烛、挽联,女儿吊唁送铭旌,用仍有枝叶的生竹竿悬于屋前,男臂挂黑纱,女髻挂白布条,在棺前上香、燃烛、鞠躬、唱喏。
死者出殡时,由引魂幡先行,随后是长子手捧灵牌,接着是灵柩,至亲子孙后代披麻戴孝跟在棺木之后边哭边行,最后是送葬队伍,边行边燃放鞭炮,撒放纸钱、打锣压阵。灵柩入土时,子孙各人均用手取饭放置于墓穴中,称“撒寿饭”。送葬后,参与者均一同回葬主家吃饭。
死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谓之“做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断七”止,俗称“虞祭”。旧俗请道巫打斋超度1~3天不等,出嫁女也回娘家祭祀,其中以“头七”、“三七”较为隆重。
葬后7~10年捡出尸骨择地改葬,俗称“执金”,一般在冬至日开棺捡出尸骨,然后按人体部位顺序叠砌于陶缸(金塔)埋入土,俗称葬山(墓葬)。
从出殡、“做七”到“执骨”墓葬的一系列习俗做法,均已不断简化、淡化,在政府大力推广下,越来越多地采用火葬。
三、喜庆
生育:市境人们在婴儿出生满月后,即择日(亦有在满月当日)设酒宴(称“满月酒”、“弥月”或称“姜宴”),请亲戚朋友庆祝,赴宴者均送红包贺喜,第一个孩子(长子)礼仪较隆重。孩子出生后,亦有在第3天或第12天“做三朝”或“做十二朝”,外婆给外孙送鸡、衫裤、婴儿用品等礼物。
做寿:市境人们大都为男60岁、女61岁做寿,为男做“齐头”女做“出一”,即做“大寿”。以后每10年做一次大寿。寿庆主家宴客,筵席必设面条一盘,为长寿面,宾客封红包祝贺。非“十”的平常年份生日,仅有子女送些新衣服、名贵的滋补品等给父母,设简单家宴庆祝。
新居“入伙”:市境人们在新居建造落成或新购住房后,一般都选择吉日良辰搬迁。当日新居主人设新居酒席(或在酒店设酒席)宴请亲友,称“入伙”。庆祝乔迁一般先贺后请,亲友在进宅前一日送贺礼(多为镜画、贺联、喜炮、喜帐、鸡、酒等物),开宴时先燃放爆竹,后入席,气氛甚为热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