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纪要:旱灾(1988年至2003年)
2024-03-29
市境出现的旱灾有秋冬连旱、冬春连旱的特点;旱情北部多南部少。旱灾记载最早见于宋朝: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清远县“久旱,鼠千万为群食稼,自夏至秋,为害数月方息,是岁大饥,死人不胜数”。
清远建市后,1988~2003年发生的旱灾主要有:
1989年6月23日至12月31日,连县降水稀少,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部分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稻田龟裂、源头断水、山溪枯竭,部分山区群众发生食用水困难:冬种作物有的种子不能出苗,有的生长停滞、苗弱枯黄干死。晚稻受旱面积达9.70万亩,其中失收或基本失收4.20万亩;旱粮作物和经济作物受旱面积达14.70万亩,其中失收或基本失收5.40万亩。
1989年7~8月阳山大旱,全县274宗水利工程流量合共只有10.17立方米/秒,小水电几乎全部停止发电,受灾农作物31.22万亩,其中旱死5.61万亩。
1991年6月21日起至年底,连县持续雨水稀少,夏、秋、冬连旱达194天,全县农业生产歉收,部份山区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早、中晚稻受旱面积9.60万亩,经济作物和旱粮作物受旱面积3.20万亩,总计失收面积1.31万亩。
1991年阳山出现三次不同程度的旱灾。早造水稻有3.55万亩无水办田,播下去的亦有1.65万亩受旱,经济作物4.20万亩不同程度受干旱威胁。6月初全县受旱面积达13.56万亩,其中水稻5.12万亩、旱粮和经济作物8.44万亩。8月下旬河流干枯断流,蓄水大减,10月中旬全县大小蓄水工程蓄水量仅为正常蓄水量的34%。全县受旱面积达24.69万亩,占实种面积60.5%。其中,晚稻受旱5.82万亩、占实种面积41.3%,成灾5.25万亩,旱死5700亩;番薯受旱8.70万亩,占实种面积74.4%,成灾7.47万亩,旱死1.23万亩;玉米受旱2万亩,占实种面积100%,成灾1.15万亩,旱死0.85万亩;经济作物受旱8.17万亩,成灾6.86万亩,旱死1.31万亩。
1992年阳山秋旱。9月下旬至11月底连旱71天,是57年以来同期连旱最长的一年,全县受旱达21.26万亩,占实种面积58.1%。其中,水稻受旱6.87万亩,占实插50.1%,其他作物受旱15.90万亩,占实种面积69.4%。
2003年阳山严重夏秋旱。至7月止,全县大小山塘水库182宗总蓄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蓄水量减少57.9%,有90座山塘水库干涸。全县受旱农作物13.48万亩,成灾2.51万亩,绝收770亩。其中,粮食作物受旱7.36万亩,成灾1.86万亩,水稻无法插秧1.15万亩。另有2.45万人饮水困难。
2003年7~8月,连州出现历史罕见的盛夏酷暑、高温晴旱天气。7月平均气温高达30.8℃,比历年同期平均气温的28.5℃高出2.3℃,是连州气象历史资料记载的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23日最高气温41.6℃,是连州气象历史资料记载的最高气温;8月月平均气温28.9℃,比历年同期平均气温28.1℃仍偏高0.8℃。全市农作物旱受面积达22.80万亩,其中重旱9.90万亩、轻旱7.05万亩、干枯5.85万亩,减产粮食约1.65万吨。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580万元。
2003年7月,英德降雨量仅有80毫米,月平均气温31.3℃,其中25天每天最高气温均大于或等于35℃,月最高气温达40.1℃,三项指标均超过历史同期极值,是自有气象资料记载(1960年)以来首次出现。全市30个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共有22.01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轻旱16.80万亩、重旱5.21万亩、缺水缺墒面积12.75万亩;水库工程蓄水总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25%。
清远建市后,1988~2003年发生的旱灾主要有:
1989年6月23日至12月31日,连县降水稀少,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部分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稻田龟裂、源头断水、山溪枯竭,部分山区群众发生食用水困难:冬种作物有的种子不能出苗,有的生长停滞、苗弱枯黄干死。晚稻受旱面积达9.70万亩,其中失收或基本失收4.20万亩;旱粮作物和经济作物受旱面积达14.70万亩,其中失收或基本失收5.40万亩。
1989年7~8月阳山大旱,全县274宗水利工程流量合共只有10.17立方米/秒,小水电几乎全部停止发电,受灾农作物31.22万亩,其中旱死5.61万亩。
1991年6月21日起至年底,连县持续雨水稀少,夏、秋、冬连旱达194天,全县农业生产歉收,部份山区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早、中晚稻受旱面积9.60万亩,经济作物和旱粮作物受旱面积3.20万亩,总计失收面积1.31万亩。
1991年阳山出现三次不同程度的旱灾。早造水稻有3.55万亩无水办田,播下去的亦有1.65万亩受旱,经济作物4.20万亩不同程度受干旱威胁。6月初全县受旱面积达13.56万亩,其中水稻5.12万亩、旱粮和经济作物8.44万亩。8月下旬河流干枯断流,蓄水大减,10月中旬全县大小蓄水工程蓄水量仅为正常蓄水量的34%。全县受旱面积达24.69万亩,占实种面积60.5%。其中,晚稻受旱5.82万亩、占实种面积41.3%,成灾5.25万亩,旱死5700亩;番薯受旱8.70万亩,占实种面积74.4%,成灾7.47万亩,旱死1.23万亩;玉米受旱2万亩,占实种面积100%,成灾1.15万亩,旱死0.85万亩;经济作物受旱8.17万亩,成灾6.86万亩,旱死1.31万亩。
1992年阳山秋旱。9月下旬至11月底连旱71天,是57年以来同期连旱最长的一年,全县受旱达21.26万亩,占实种面积58.1%。其中,水稻受旱6.87万亩,占实插50.1%,其他作物受旱15.90万亩,占实种面积69.4%。
2003年阳山严重夏秋旱。至7月止,全县大小山塘水库182宗总蓄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蓄水量减少57.9%,有90座山塘水库干涸。全县受旱农作物13.48万亩,成灾2.51万亩,绝收770亩。其中,粮食作物受旱7.36万亩,成灾1.86万亩,水稻无法插秧1.15万亩。另有2.45万人饮水困难。
2003年7~8月,连州出现历史罕见的盛夏酷暑、高温晴旱天气。7月平均气温高达30.8℃,比历年同期平均气温的28.5℃高出2.3℃,是连州气象历史资料记载的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23日最高气温41.6℃,是连州气象历史资料记载的最高气温;8月月平均气温28.9℃,比历年同期平均气温28.1℃仍偏高0.8℃。全市农作物旱受面积达22.80万亩,其中重旱9.90万亩、轻旱7.05万亩、干枯5.85万亩,减产粮食约1.65万吨。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580万元。
2003年7月,英德降雨量仅有80毫米,月平均气温31.3℃,其中25天每天最高气温均大于或等于35℃,月最高气温达40.1℃,三项指标均超过历史同期极值,是自有气象资料记载(1960年)以来首次出现。全市30个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共有22.01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轻旱16.80万亩、重旱5.21万亩、缺水缺墒面积12.75万亩;水库工程蓄水总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2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