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霞
范桂霞(1905~1994年),潘耀芳(中共党员、云浮南乡人)的妻子,广东省佛冈县人,1905年2月出生。
1923年至1924年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师范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前参加战士救护班。
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共政变发生后,到香港在广东省委秘书处工作。
南昌起义后,在省委的安排下,以周恩来夫人身份掩护周恩来,负责周恩来在香港养病时的特护工作,促使周恩来退烧苏醒康复,并协助他在养病期间顺利完成革命工作(这段史实被拍为电影《建军大业》片段)。12月,范桂霞回到广州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与潘耀芳结为夫妻。后回到云浮县南乡端化小学和云浮县城的学校任教。
在1938年7月,中共党员周明受省委的派遣,率领省抗先队西江十七分队从广州来到云浮开展抗日宣传和重建党组织的工作,他们来到云浮后得到了范桂霞、潘耀芳夫妇的热情接待和安置,周明住在范桂霞家里。之后,范桂霞夫妇积极协助省抗先队在云城和都骑开展革命活动,使周明顺利在都骑小学建立了省抗先队云浮支部,并且发展了余渭泉等一批本土共产党员。从此,云浮县停止了8年多时间的党组织活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6年至1961年在广州丛桂路一小任教到退休。
1953年8月,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受邀请的范桂霞。
1982年,邓颖超再次接见范桂霞并合影留念。
1994年3月6日,范桂霞在广州病逝。
人物生平
范桂霞(1905~1994年),烟岭楼下人。其父是个民间医生,为了医术济世和糊口,举家迁到广州开了间医药店。父亲诊病开处方,母亲配剂给药。范氏姐妹(范桂霞,范桂笺,范桂爱)随父母在广州读书长大。
范氏姐妹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对家乡赴穗读书的青年视若亲人,热情相待,并与当年在穗读书的朱念民(运头人)、邹适、廖鉴铭(水头人)、刘健芸(龙南人)等组织“佛冈留省同学会”,互相传阅进步书刊,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国家前途和对时局的看法。后来,同学会大部分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范桂霞也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制造了“4·15”清党大屠杀。军警包围了范家,范桂霞机警地藏匿在邻居的烟囱里而幸免于难。军警迫其父供出女儿的下落,其父不从而被打昏在地。范桂霞午夜回到家时,一息尚存的父亲叫她快走,当她走出家门后,父亲便气绝身亡。她离家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先到澳门,后到香港,在香港找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并在省委秘书处负责接待工作。
同年,周恩来等—批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后,周恩来率部队南下广东,由于劳累过度而得了严重伤寒症,高烧昏迷。党中央决定由叶挺、聂荣臻和汕头地区党的领导人杨石魂等护送周恩来到香港医治。中共广东省委在香港油麻地租了一套豪华住宅供周恩来居住治病,周恩来的公开身份是公寓的主人—富商李先生,并选派范桂霞担负特殊护理。
周恩来到香港后,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经过几天的诊治,灌汤喂药,细心护理,终于苏醒过来。再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服药治疗,身体慢慢康复。
周恩来是个闲不住的人。大病初愈,他就会见同志或友人,有时参加一些秘密会议。每次外出,范桂霞都以“夫人“身份陪伴左右。
范桂霞在香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接待过李立三、恽代英、瞿秋白;彭湃、阮啸仙、林伯渠、董必武、叶挺等许多党的领导人物,但使她感受至深、最为敬佩的还是周恩来。
不久,组织上通知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此时,中共广东省委准备发动广州起义,要动员一批干部回广州发动和组织起义。周恩来鼓励范桂霞参加广州起义,接受血与火的锻炼与考验。范桂霞遵照周恩来的教导,在送别周恩来去上海后,即回广东参加举世闻名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范桂霞和丈夫潘耀芸(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共产党员)与党失去联系,回到潘的家乡云浮县,以教书为职业。
建国后,范桂霞一直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并受到周恩来、邓颖超多次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蒙受不白之冤,被送回云浮县监督劳动。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指示广东省革委会给范桂霞平反,安排好晚年生活。
范桂霞于1994年辞世,享年89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