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真沛(1904~1990),原名珍佩,出生于英德县上酞乡(今英德市下呔镇)窝子村熊屋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民国30年(1941年)3月,任韶关北江联区长兼基督教韶关堂主任,5、6月间被立为正式牧师。先后参与“归侨服务会”、“战时救济会”、“桂头学生服务处”等组织的组建和运作,使不少难民得到救济和安慰。
  抗战胜利后,任循道会广州高第堂主任兼广州青年会董事部书记,还应聘任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赈务组副主任,参与抗战胜利后广东善后救济工作。此后,还先后担任循道会华南教区主席和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带领教徒开展“三自”爱国运动。
  1950年7月,响应和支持吴耀宗倡议,和基督教其他爱国领袖联名向全国基督教徒发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号召中国基督教徒肃清帝国主义影响,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此后,历任广州市和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先后担任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1979年下半年,不顾年事高、体弱多病,积极参与恢复广东省和广州市“三自”爱国运动活动,并率先举行东山堂复堂圣礼;参与创办广东协和神学院,亲自主讲“三自”爱国原则。
  1990年1月17日,在广州逝世。


人物生平

  祖父熊有社、叔祖父熊有瞻是当地最早的基督教徒,父亲熊善材是循道会宜教师。民国5年(1916年)熊真沛随父到韶关,进入英循道差会举办的英光小学念书。民国10年(1921年)小学毕业后被荐进入教会学校——佛山华英中学。在此期间,他就立志献身基督教事业,因此参加了学校的“白十字架团“,并于民国13年(1924年)担任该团的团长。中学毕业后,他接受校方和教会推荐,于民国14年(1925年)9月进入广州协和神学院读书。民国19年(1930年)毕业后受派到韶关堂任职宜教师兼进德会干事。以后,教会先后在望埠、烟岭、英德等地举办义务教士训练班,他一直参与培训和教学工作。民国23年(1934年)升任预用教师。民国26年(1937年)3月,奉调到佛山福贤路布道堂任职。

  民国27年(1938年)秋,日军进犯华南,熊真沛不甘留在沦陷区作“顺民”,于10月20日晚带领10多位同工同道乘船离开佛山,辗转经过四会、怀集、连县,历尽艰辛,于次年二三月抵达韶关。当时韶关教会外国牧师已撤走,教会空出的房子不给中国牧师居住,熊真沛对此甚为不满。他拒绝差会派他到敌占区——广州工作的安排,而要求到靠近前线的乡村小教堂工作,去接触逃难民众和伤兵,把主的福音、基督教的爱送给受难的人们。不久,熊真沛被派到佛冈烟岭堂当堂主任。民国30年(1941年)3月调到韶关任北江联区长兼韶关堂主任,五六月间被立为正式牧师。当时韶关是临时省会,大批机关学校和难民从广州、香港等地迁来,他以极大热忱投入救亡工作,先后参与归侨服务会、战时救济会、桂头学生服务处等组织的组建和运作,使不少难民得到救济和安慰。当时基督教广州青年会也迁往韶关,要求借用韶关礼拜堂前座3楼进德会作会所,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这对国家、对社会、对教会都有好处。于是,熊真沛不顾上司反对,力排众议,将房子借出。

  民国31年(1942年)下半年,在韶关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广东分会,熊真沛当选为主席,直至1951年协进会结束时止。

  民国33年(1944年)4月,熊真沛奉调到乐昌堂任职,他联合乐昌各教会,发起组织乐昌救济委员会,组织难民生产自教。12月,日军占领乐昌,他避难于山区。民国34年(1945年)五六月间带领道友和家属离开乐昌,到达梅县,继续从事教会活动。抗战胜利后,熊真沛于10月返回广州。自民国35年(1946年)起,任循道会广州高第堂主任兼广州青年会董事部书记。此外,他应聘受任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赈务组副主任,参与抗战胜利后广东善后的救济工作。

  民国36年(1947年)上半年,他草拟了“四年前进运动”计划,在华南教区沙面年会中通过,同时,在协进会广东分会中积极推行“三年奋进运动”,号召教徒到各堂去布道,引导更多信徒人教,以纪念循道会来华100周年。次年,熊真沛受任广州联区长兼任区书记工作。民国38年(1949年)初,循道会华南教区年会推选熊真沛为1950年教区主席(按循道会惯例,教区主席提前—年选出)。同年,他还被选为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熊真沛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祖国,带领教徒开展“三自”爱国运动。1950年7月,他积极响应和支持吴耀宗先生的倡议,和基督教其他爱国领袖一道,联名向全国基督教徒发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即著名的“三自革新宣言”,号召中国基督教徒肃清帝国主义影响,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即实行“自治、自养、自传”方针,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宣言》在9月2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在全国基督教徒中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场支持“三自革新宣言”签名运动。熊真沛是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组织创始人和领导者,对推动广东省基督教走上联合道路起了积极作用。他历任广州市和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并先后担任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第一、二属委员、第三、四届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熊真沛受到很大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熊真沛继续坚持和捍卫“三自“爱国原则,四处联络教牧人员和同工同道,在1979年下半年恢复了广东省和广州市“三自“爱国运动的活动,率先举行东山堂复堂圣礼。他十分关心中国的神学教育,参与创办广东协和神学院,亲自主讲“三自爱国原则”,积极培养爱国爱教的年轻教牧人员。1981年3月,他参加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到香港访问,促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1990年1月9日,熊真沛病重住人医院,一位记者在病房问他:“你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熊真沛毫不迟疑回答:“自治、自养、自传;爱国、爱教、爱和平。”1990年1月17日,熊真沛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