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素梅,今年51岁。一个“失败”的南下创业者,在广州从事理发行业26年,店铺开在繁华兴旺人流密集的五羊新城东兴南路,店里每天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可这样的兴旺也没能使她赚的钱盆满钵满,真是奇了怪。

  广州的夜空,璀璨连天际,无数华灯如星辰般点缀着万千栋建筑,“小蛮腰”通体辉煌引领着这个繁华的世界。距离这4公里的老旧小区,一家不起眼的铺子,窗上贴着“贝梅理发”,室内一张简单舒适的靠椅,一块陈年大镜,几个等候的客人谈笑着。门口没有放置闪着理发店标识的三色转动彩条,门楣上没有五光十色招引客人的招牌,没有年轻漂亮的洗头妹及打扮时髦的理发师。一店一人,老板是她,员工也是她,一群长期定期帮衬她的顾客多数是老叟妇孺、贩夫走卒、等市井大众。来自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大获村的韦素梅,并非富裕的人,乐善好施是她的本性,她说:街坊邻居都习惯我剪头发,都是做周边的街坊生意,我只要赚的钱保证三餐温饱就行。到我这里理发,一律十元,统统十元,不分男女老少。

  她的真诚、善良、热心体现在日复一日的一次次剪发、洗发的小事上,周边的街坊邻居纷纷被她感染。

  家住海珠区的许洁文6年来,坐公交换乘地铁也要来找她剪头发;上一年级的豆豆(化名)对于剪头发有莫名的害怕,韦素梅连哄带宠,想着法子分散注意力让他乖乖剪头发;家在附近的陈爷爷87高龄,腿脚不太利索韦素梅便上门服务,又因疫情带来不便,韦素梅免费地把剪头发的手艺教给陈爷爷的儿媳;还有很多拄着拐杖“咚咚咚”地慢悠慢悠找过来长者,韦素梅并没有因来剪头发的老人动作迟缓,占时过长而待慢。追随着“贝梅理发”店的街坊邻居有几年的,有十几年的,有祖孙三四代的。


  生活的苦并不因你善良而退却,但生活中的美却因你的善良而无处不在。

  韦素梅也曾因经营“不善”难以为继,几次转行的想法,都被一句:“阿梅,你走了我们去哪理发”而打消。

  但困难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2016年物价的悄然上涨动摇了韦素梅坚持的信念。当正她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人家以3000元/月的租金把位于五羊新城东兴南路的店铺租给她。繁华的商业中心这样的租金是绝无仅有的,老人家雪中送碳的举措让韦素梅的渡过最艰难的时刻。

  爱会传染,会把心存爱念的人聚集在一起。

  这位老人家便是梁炳生,广州市五羊新城的一位善心人士。原来,韦素梅收养社区里流浪小动物的暖心义举被爱狗人士转述,传到梁炳生耳朵里,又得知“贝梅美发”的事迹与现面临的困难后,梁炳生毅然做出低价出租的决定,那是他日常休息的住所。他只有一个条件:理发价格不变,十元一次,不分男女老幼。就这样“贝梅美发”得以重新开张,店外醒目的挂着一块小牌子“爱心领养处”流浪的猫猫狗狗有了新家。房租不涨,(理发)价格不变。没有契约、没有旁证,不涨价的约定全凭一句口头的承诺。一个承诺,一个将“爱”传递下去的“十元之约”,便在五羊新城传开。


  韦素梅娴熟的挥动着她手中的飞剪,碎发伴着一阵阵笑声飘落。客人拉着家常,谈笑间过耳的长发变得精短利索,整个人精神奕奕。待吹风机把身上的发渣吹得一干二净后,客人随手递给过一张十元钱给韦素梅说到:“还得是你的手艺,我才放心啊,明早一群老街访饮早茶吹水,我肯系最型最靓仔那个。”

  “梅姨,轮到我啦,明天军训,帮我剪个军训头,吴使个两条闪电刻痕,学校吴俾个。”

  “无问题,铭仔(化名)。哗,不知不觉比梅姨仲高罗,从幼儿园开始同你剪发,一眨眼变成小大人啦。成条老巷,最醒目就系你,七岁就识自己拿住“十蚊纸”来剪头发。”

  在一旁候着的陈爷露出没有多少牙的笑容说:“就系你啊梅得罗,换阻其他,铭仔父母肯定吴会甘放心,两公婆打工早出晚归边得闲理得甘多。”

  韦素梅把理发椅的碎发吹走,把垫子翻到另一面,让铭仔坐下。一剪一梳之间,两三句家长理短,店里满溢着平凡的温暖与朴实的惬意。八十九高龄的梁炳生时常坐在门口边上的摇椅里,与邻里打招呼,多数时候他笑而不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及如流的车辆。

  七年的朝夕相处,韦素梅越发的觉得梁炳生老人家的可敬可爱。

  他家中一面墙挂满荣誉证书:2011年捐12万给台山华侨中学;2011年在台山市端芬镇上墩村修路修桥;香步小学、端芬医院捐资扩建;村民修建自来水设施捐资;广东省博物馆捐书等等,无不震憾感动着韦素梅。2020年疫情期间,大多数普通人都在生计上遭遇到巨大的坎,特别是服务性行业,韦素梅理发店亦不例外。遭逢危困之时,梁炳生再次伸出缓助之手,主动把房租从每个月的3000元降到2500元,要求还是那个,理发价格不能涨。

  2023年2月96岁寿龄的梁炳生走完他平凡且慈爱的一生。韦素梅时常想起梁炳生老人当初送给她的一句话:“理发师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听这句话时,韦素梅不太理解,“一个小小的理发师能冠上这么高大尚的帽子”。但从梁炳生老人一次次对别人的济困扶危当中,她渐渐明白,平凡的人微光,亦会给人温暖。韦素梅感恩不尽说到:“我想,报答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像他一样,做个好人,做点好事。”


  她也做到了,七年间无论门庭是热闹还是冷清,生活是艰难还是富余,她都秉着一颗热心,善心,诚心为大伙提供平价优质的理发服务。她从梁炳生手中接过扬善之伞,以已之力撑下去,“十元之约”并没有因人走而终了,亦没有因善小而弃之。反而,越扩越扩,从异乡到家乡,她微弱的莹光在闪烁。家乡的重阳节,她连续七年赶回去参加,家乡建村道、广场、文化室奉上微簿之力。她以自己的力量温暖着这个世界,在平淡的日子悄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