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1日,是吴清同志辞世51周年。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想起她都会引起我无尽的思念。

  吴清,原名吴凤珠,海南岛琼山县人。1919年生于海南岛的一个望族家庭,先祖是清代的翰林,因参加《四库全书》编修而得到御赐“宝墨楼”手迹悬挂于中堂,由此名闻海南。此后世代读书,故又有书香门第之称。童年时代的吴清是在充满欢乐的家庭中长大的,以其秀丽聪敏、机灵活泼而得到父母的钟爱。

  20世纪30年代初,吴清随同母亲来到广州跟在中学任教的父亲一起生活。她进入小学时,学习勤奋,品德优良,深得老师的嘉许和同学们的喜爱。

  大革命失败后的广州,革命斗争虽转入低潮,但革命人民并没有被蒋介石的血腥屠杀所吓倒。随着“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步步加深,更加激起全国人民抗日的热情,那时广州的工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秘密集会结社,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时,上高小的吴清已逐渐懂事。她听了老师讲述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我国古今抗敌救国的英雄故事后深受教育,思想上逐渐萌发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决心长大后要像花木兰、秋瑾等女中豪杰那样,以身许国,做一个巾帼英雄。

  1933年秋,吴清转入市立师范读初中时,在学校进步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走上爱国革命的道路。她勤学好问,追求真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名积极分子。她串联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组织秘密读书小组,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在全国出版的各种进步报刊,特别是有关苏联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开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她父亲封建礼教思想严重,对她的一举一动严加管制,不准她与男同学交往,禁止她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焚毁她阅读的各种进步书刊,并以把她赶回家乡和祖母在农村一起生活相威胁。但吴清毫不屈服,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和解放全人类,她敢于同严父据理力争,成了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很快汇成全国性的团结抗日革命洪流。这股洪流极大地激发了吴清的爱国热情,她在学校带头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统一组织的几次大规模的抗日示威游行。每次行动她都以先锋战士的姿态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重重阻拦,敢于和那些顽固的反动分子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过人的机智和勇敢。1936年1月13日的游行中,国民党指使特务流氓开枪扫射学生,造成“荔枝湾惨案”,白色恐怖一时笼罩全市。吴清无所畏惧,积极参加“中国青年同盟”秘密领导的“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民众歌咏团”活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她以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博得广大听众的热烈掌声,在群众中享有“女歌王”的美誉。

  1936年秋,吴清到省立女子中学读高中,会同中山大学、中大附中的黄泽成、陈恩、温盛湘、虞成章、钟锦娴、司徒艳芳等广州的学生骨干,积极参加筹建广州市学生联谊会(简称学筹)的地下活动。“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战全面爆发。这时,吴清全家迁回海南,省立女中也因广州经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而迁往顺德农村。当时,吴清接受组织的指示,继续留在广州,转到中大附中借读。她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经受血与火的磨炼。她和挚友钟锦娴同住在司徒艳芳的家里,夜以继日忘我地投入紧张工作,她是最早接触从北平派回广州筹建“民先”的共产党员吴华的人,在吴华的直接教育和领导下,进步很快。无论是在抗战初期的“学抗会”还是后来成立的“抗先队”或其他社团组织的游行、集会、歌咏、演剧、野营、筹募献金、劳军以及宣传队下乡等活动,随时都可看到她那矫健的身影,听到她那激昂的声音。她那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出色的才华,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特别是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她十分重视发动各阶层妇女,把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密切联系起来,是当时妇女运动的佼佼者。

  1937年,吴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当她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心情无比激动,决心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实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钢铁誓言。从此,她时时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更加勤奋。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她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参加高中生集训队,撤离广州,前往大后方连县参加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她根据党组织的决定,考入中共军事委员会第五处政治大队,来到当年战时省会一一韶关,从事部队的文化艺术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

  1939年3月,吴清被广东省委选送到第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这期训练班以培养县一级党的领导核心为目标,学员大部分是不久前从广州撤退出来的大中学生骨干,有30余人,其中女同志占1/3。吴清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满怀革命豪情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她每天起早摸黑,从不轻易放过每一分钟的宝贵时间,孜孜不倦地研阅文件,聚精会神地聆听领导同志的讲课,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抄录笔记,认真地思考着每一个课题,在小组会上争先发言。她和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好的成绩来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她以能歌善舞的出色才华,被推选为学习班的文体委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体活动。在那对外要严格保密,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间阴暗房子里,要开展文体活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她却能组织得很好。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到室外散步,让大家呼吸新鲜空气,然后集中起来练唱抗日救亡歌曲,那充满革命激情、悠扬悦耳的《延安颂》和《太行山上》,常常使同志们的思绪飞向革命圣地和战火纷飞的战场。每晚临睡前,她总是带领大家唱《国际歌》来结束一天的紧张学习生活。每逢星期六,文娱晚会的节目就更为丰富,独唱、合唱、二重唱、故事、相声、笑话、乐器演奏、捉迷藏等演出活动,使同志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驱走一周的疲劳。到了学习班后期,吴清累得病倒了,体温高达40℃,精神憔悴,被送到附近的河西医院留医。在住院期间,她念念不忘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在班里学习的同志们。当党支部派代表带着慰问信、鲜花、水果等前往医院探望她时,她接过慰问信认真地阅读,信中一句句充满着革命情谊的话语,使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表示病好出院后一定要加倍努力,把因病失去的学习时间抢回来,以报答党和同志们的关心爱护。她说到做到,当她病情尚未完全康复时,便要求出院回班参加结业典礼,接受党分配工作。她挥动病后那双消瘦的手,指挥着大家合唱“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的毕业歌,同大家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各自走向新的岗位。

  当时,我和周锦照、吴清等3人被分配到佛冈县工作,任务是建立佛冈区委,统一对全县党组织的领导。事前,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黄松坚和我们谈话,第二天便由苏曼带队从韶关坐船启程南下,接受新的任务。

  佛冈地处粤北前线,人口不足8万人,是广州通往韶关的要冲。当时有国民党六十二军一五七师在当地驻防,具有革命斗争光荣传统的佛冈人民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发展组织,1938年冬至1939年春先后发展党员50多人,成为当时粤北地区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县。为此,省委十分重视加强对佛冈的工作。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特别想到我们3人刚跨出校门进入社会,且全无建党经验,社会阅历不深,工作上一定会有很多困难。可是,吴清当时显得很稳重,似乎什么困难都难不倒她,对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充满信心,她那种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

  经过五六天的水陆兼程,于1939年5月上旬到达佛冈水头王田村邹华衍家里并住了下来。当时,由苏曼主持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省委的指示精神,宣布佛冈区委成立,我任区委书记,吴清同志任青年委员并分工负责二区特支工作。会议结束后,她立即赶到迳头甲名村特支副书记朱继良同志家里,以抗先总队部特派员的名义,深入到抗先队、少先队、妇女会、抗日自卫队、民众夜校等组织中去,向群众揭露日寇在占领区屠杀、蹂躏我们同胞的罪恶行径,宣传抗战必胜、日本侵略者必败的道理,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教群众歌唱革命救亡歌曲,给支部新党员上党课,做了大量工作。她那种深入群众、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热情爽朗和勤奋工作的精神,给群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6月上旬,吴清因工作过度劳累生病了,当她在病中接到区委开会的通知时,那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支持着她,不顾当地同志们的劝阻,带病冒着烈日和酷暑,赶到水头参加会议,途中突然遭遇滂沱大雨,浑身湿透,结果并发成伤寒症,就这样躺在床上,一病不起。

  区委对吴清的病情非常关注,请当地有名的中西医生邹世敏等为她治病,我和周锦照也日夜轮流守在她的身旁,为她熬粥煎药。日子一天天过去,但病情尚未好转,眼看她的身体日渐消瘦,我们心情十分着急和沉重,然而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支持着她同病魔做斗争。在体温高达40℃的10多天里,她咬紧牙关,忍受煎熬,从未听她发出过痛苦的呻吟。后来我们得到一五七师内秘密党支部的帮助,于端午节那天(即6月21日)送她到下潭洞的后方医院留医。但万万没有想到,当我和周锦照、廖诗标随着担架伴送她走过20多里的羊肠山路,到达目的地时,经值班医生检查,她的脉搏和心脏已停止跳动,与世长辞了。

  她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20年的人生历程,把自己的年轻生命无私地奉献给民族的解放事业,实现她入党时“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庄严誓言。

  我们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把她的遗体抬出村外,停放在一个稻草堆的旁边,在当地党员郑江萍的支持下,拿出仅有的15元派人到水头买回一具棺木,安放她的遗体。在暮色苍茫的黄昏,踏着杂草丛生的山路,把她安葬在水头下潭洞的一个小山岗上。

  送葬的同志围立在她的幕前,默默鞠躬致敬,当我想到一个多月前同她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而今竟成了永别,不禁悲从心中来,泪流满面,心里默默地说:“永别了,吴清同志!安息吧!我们将继承你的遗志,为完成你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到底。”

  为纪念吴清同志,我们以佛冈全体抗先队员的名义为她立了一块墓碑。碑文镌刻着: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吴清同志之墓。

  噩耗很快传到了韶关,唐健代表省青委和抗先队部日夜兼程地来到佛冈,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吴清的墓地,在山上采摘了几束山花,奉献到挚友的墓前,表达他无限的哀思和深切的悼念。他拔出随身的手枪向空中鸣放了3声,把卸下来的子弹壳分赠给同行的战友,并把吴清临别时给他保存的一册手抄歌本埋进坟头未干的黄土中,让它回到主人的身边,相伴长眠。

  唐健回到韶关后,在抗先总部为她举行了一次简朴而又庄严的追悼会,不少同志给她送来了情真意切的挽词,对她高尚的思想品德给予高度的评价。区白霜(区梦觉)的挽词称她是青年妇女的模范。

  凡熟悉她的人,无不为她的不幸早逝而感到痛惜。省青委书记吴华以“永恒的悲痛”为题著文悼念。她生前的亲密伙伴陈柏如、张妙灵以“光明智慧之星,殒于黑暗将尽之际……你的勇敢理想、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等充满深情与尊敬的语言,撰文悼念。她那高大与美好的形象,深深地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吴清去世后的第二年其家人才知道。当噩耗传到她家时,全家老少陷入无比的悲痛中,她的母亲为失去唯一心爱的女儿而哭得死去活来,茶饭不思,终日沉浸在悲痛之中。不久,她的母亲接读了女儿挚友给她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来信,看到信中写着“亲爱的妈妈”的呼唤时,心中感到无限的安慰,想到女儿是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的中华民族优秀一员时,她便把希望转向革命胜利的未来,盼望将来有朝一日能找到女儿的墓地,带领全家前往拜祭,以了却心头日夜的哀思。但遗憾的是这位87岁高龄的老妈妈在1994年辞世时,仍不知道女儿的忠骨埋在何方。

  吴清的3个弟弟在姐姐革命精神的激励下,沿着姐姐的革命道路前进。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分别当上了大学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4年过去了,1982年11月26日,当我和周锦照偕同当年曾与吴清一起在韶关党训班学习的李福海、黎曼青以及曾在佛冈与她并肩战斗过的王磊、刘渭章、朱继良等,来到吴清的墓地凭吊的时候,她的音容笑貌以及当年送别她的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家凝眸相看彼此头上苍苍的白发与满脸风霜的皱纹,回忆起30年代峥嵘岁月的艰苦斗争,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想到:吴清同志活在世上的时光虽然是那么短暂,但是她生命闪耀的光辉永远照耀着千千万万的革命青年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值得欣慰的是吴清生前为之献身的民族与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已胜利实现了,解放后的佛冈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吴清同志九泉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无限的慰藉了!

  让我们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沿着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开创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本文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佛冈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