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30位的姓氏:洪姓
2024-04-13
洪姓
洪姓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中一支相传是炎帝裔孙共工的后代。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职,后人为纪念他,在“共”字旁加“水”,成为“洪”,因以为姓。另外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西周时,有位功臣被分封在共(今河南辉县),做诸侯国君,为伯爵。春秋时,共国被卫国灭掉,共国贵族以国名命氏,改为共姓。后来,这支共姓中的一部分人为逃避仇人的迫害,又在共旁加“水”,变为洪姓。
这支洪姓,成为当今洪姓的主源之一。
除上述两支外,洪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相传黄帝名鸿,为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被称为洪氏,后来也姓洪;在山西洪桐县,古代也有一些以此地名为姓氏的人;在江西南昌和江苏丹阳,历史上都有为避讳而把原来的姓氏弘、庞等改为洪姓的人。不过上述这几支,都未成为洪姓人的主流。
洪姓得姓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敦煌”、“豫章”、“宣城”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洪氏名列第107位。在清远,洪姓排居第128位,1522人,分布以英德最为集中,占全市洪姓人口67%以上。英德洪氏有逾千人口,其中650多人集中在英西大湾镇。其开基祖洪毓岳,原居东莞县水南乡,于明末迁来英德大湾,在金湾的地方开村建宅,其居地今称洪屋村。至今已传15代。洪毓岳当年来大湾时,还携带敦伟、敦翰两个堂侄,后来敦翰迁居到洪屋对面的麻仔地。现大湾洪氏主要分布在金湾居委会的洪屋、麻仔地和布心村的上坝等自然村。邻近的浛洸镇亦有其裔移居。
洪姓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中一支相传是炎帝裔孙共工的后代。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职,后人为纪念他,在“共”字旁加“水”,成为“洪”,因以为姓。另外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西周时,有位功臣被分封在共(今河南辉县),做诸侯国君,为伯爵。春秋时,共国被卫国灭掉,共国贵族以国名命氏,改为共姓。后来,这支共姓中的一部分人为逃避仇人的迫害,又在共旁加“水”,变为洪姓。
这支洪姓,成为当今洪姓的主源之一。
除上述两支外,洪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相传黄帝名鸿,为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被称为洪氏,后来也姓洪;在山西洪桐县,古代也有一些以此地名为姓氏的人;在江西南昌和江苏丹阳,历史上都有为避讳而把原来的姓氏弘、庞等改为洪姓的人。不过上述这几支,都未成为洪姓人的主流。
洪姓得姓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敦煌”、“豫章”、“宣城”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洪氏名列第107位。在清远,洪姓排居第128位,1522人,分布以英德最为集中,占全市洪姓人口67%以上。英德洪氏有逾千人口,其中650多人集中在英西大湾镇。其开基祖洪毓岳,原居东莞县水南乡,于明末迁来英德大湾,在金湾的地方开村建宅,其居地今称洪屋村。至今已传15代。洪毓岳当年来大湾时,还携带敦伟、敦翰两个堂侄,后来敦翰迁居到洪屋对面的麻仔地。现大湾洪氏主要分布在金湾居委会的洪屋、麻仔地和布心村的上坝等自然村。邻近的浛洸镇亦有其裔移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