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20 位的姓氏:康姓
2024-04-13
康姓
康姓的主源与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封有关。西周初,姬封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因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周公旦挥师平定后,把商朝故都周围地区转封给姬封,建立卫国,并将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给他,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姬封受封于卫后,时称卫康叔。他把卫国治理得很好,深得民众拥护。后来,周成王任命他为周朝司寇,让他掌管生杀大权。卫康叔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他原来的封邑为姓氏,成为炎黄子孙中的康姓中国人。
康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京兆”、“东平”、“会稽”等郡望,演绎成为中国知名的大姓。在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康姓名列第7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分布广远,而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五省份居多,约占全国康姓人口的63%。在清远,康姓排居第115位,2122人,分布以英德居多,占到全市康姓人口的60%。
英德康氏主要分布于大站、英城,英西大湾、浛洸亦有少数康姓居住。其先世祖宗由河南徙居南京,五代时因有族人为官江西泰和而分枝泰和爵誉,后再分枝泰和雷冈,自五代至清千余年间,皆为当地望族。至清代后期,泰和康氏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先后有20多位族兄族弟迁来英邑谋求发展,在英德大站和英城一带形成大族,丁口逾千。
康姓的主源与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封有关。西周初,姬封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因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周公旦挥师平定后,把商朝故都周围地区转封给姬封,建立卫国,并将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给他,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姬封受封于卫后,时称卫康叔。他把卫国治理得很好,深得民众拥护。后来,周成王任命他为周朝司寇,让他掌管生杀大权。卫康叔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他原来的封邑为姓氏,成为炎黄子孙中的康姓中国人。
康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京兆”、“东平”、“会稽”等郡望,演绎成为中国知名的大姓。在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康姓名列第7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分布广远,而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五省份居多,约占全国康姓人口的63%。在清远,康姓排居第115位,2122人,分布以英德居多,占到全市康姓人口的60%。
英德康氏主要分布于大站、英城,英西大湾、浛洸亦有少数康姓居住。其先世祖宗由河南徙居南京,五代时因有族人为官江西泰和而分枝泰和爵誉,后再分枝泰和雷冈,自五代至清千余年间,皆为当地望族。至清代后期,泰和康氏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先后有20多位族兄族弟迁来英邑谋求发展,在英德大站和英城一带形成大族,丁口逾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