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30位的姓氏:丁姓
2024-04-13
丁姓
丁姓来源众多,但主源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齐国开国君主吕尚,有子名伋,在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备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的功绩。此后,吕伋的子孙便以此为荣,改吕姓为丁姓,并发展成为丁姓中国人的主流支派。
在历史发展中,由吕伋而来的丁姓人在济阳形成望族,史称“丁氏济阳堂”,后成为丁姓中国人的最大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丁姓是名列第4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分布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浙江、贵州、吉林、辽宁为多,这10省丁姓约占全国丁姓人口的72%。
在清远,丁氏在姓氏人口排序中名列第125位,拥有族众1747人,分布的情况是:英德768人,阳山339人,清新232人,连州205人,清城129人,连南41人,连山21人,佛冈11人。
各地丁氏,因人口稀少,居住又分散,其来历难以尽查。现已弄清其来历的有两支:一是阳山丁氏,一是清新丁氏。
阳山丁氏的来龙去脉是:太始祖丁三十九郎由南雄石井头迁居粤东大埔恋州都,生法游、法行二子。次子法行(又名世才)明初任潮州府经历,卒于任。其妻叶五娘携子文通移居兴宁富竹径,文通遂成为富竹径开基始祖。其孙千三郎又从富竹径移居今龙川黎咀镇小畴村。至14世孙承伯,由龙川迁居清远县桃源乡蕉坑村。15世孙仕祥于清光绪年间再迁往阳山青莲河头村开创基业,至今已传8代,裔孙分居青莲、阳城等地。
清新丁氏发祥于禾云。开基祖丁世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携带妻子郑氏和兄弟丁世芬由福建徙居清远县禾云飞鹅村黄猄坑,至今繁衍13代,发展到230多人,散居龙颈、山塘、禾云等地。其中禾云有其裔118人。
丁姓来源众多,但主源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齐国开国君主吕尚,有子名伋,在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备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的功绩。此后,吕伋的子孙便以此为荣,改吕姓为丁姓,并发展成为丁姓中国人的主流支派。
在历史发展中,由吕伋而来的丁姓人在济阳形成望族,史称“丁氏济阳堂”,后成为丁姓中国人的最大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丁姓是名列第4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分布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浙江、贵州、吉林、辽宁为多,这10省丁姓约占全国丁姓人口的72%。
在清远,丁氏在姓氏人口排序中名列第125位,拥有族众1747人,分布的情况是:英德768人,阳山339人,清新232人,连州205人,清城129人,连南41人,连山21人,佛冈11人。
各地丁氏,因人口稀少,居住又分散,其来历难以尽查。现已弄清其来历的有两支:一是阳山丁氏,一是清新丁氏。
阳山丁氏的来龙去脉是:太始祖丁三十九郎由南雄石井头迁居粤东大埔恋州都,生法游、法行二子。次子法行(又名世才)明初任潮州府经历,卒于任。其妻叶五娘携子文通移居兴宁富竹径,文通遂成为富竹径开基始祖。其孙千三郎又从富竹径移居今龙川黎咀镇小畴村。至14世孙承伯,由龙川迁居清远县桃源乡蕉坑村。15世孙仕祥于清光绪年间再迁往阳山青莲河头村开创基业,至今已传8代,裔孙分居青莲、阳城等地。
清新丁氏发祥于禾云。开基祖丁世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携带妻子郑氏和兄弟丁世芬由福建徙居清远县禾云飞鹅村黄猄坑,至今繁衍13代,发展到230多人,散居龙颈、山塘、禾云等地。其中禾云有其裔118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