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

  夏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以禹为领袖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系以国名作为姓氏;一支源于春秋时期的陈国,系以人的“字”作为姓氏。史载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孙征舒为陈国大夫,后杀陈灵公而自立为陈侯,他以祖父少西字中的“夏”作为姓氏。

  夏姓后来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发展成为望族,史称“夏姓会稽郡”。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夏姓是名列第55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分布上以江苏、浙江、江西省为多,占到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39%。在清远,夏姓排居第89位,拥有族众5543人,分布以连州、阳山为多。

  早在宋代,连州就有夏姓人居住,并出过夏旼、夏仲南两位进士。但连州现居夏氏,是明代由湖南桂阳迁来的。

  开基祖叫夏自通,他始居连州潭岭,后因经商之需,从潭岭移居连州星子圩四甲城黄屋村。黄屋自夏姓迁入后,黄姓逐渐衰微,夏姓则兴而代之,今黄屋村已是夏姓的一统天下。从自通公算起,夏氏在星子已繁衍26代,族属散布星子、瑶安、龙坪、连州城等地,逾1400丁口。

  阳山也有1400多夏姓人,主要聚居于岭背镇,少数住阳城镇。关于阳山夏氏的来历,其残存的旧族仅说来自“江南”,无迁出的具体地点。“江南”是个广泛的历史地理名称。在古代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今湖南、江西一带;近代多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阳山夏氏入迁于明代,可能从湖南或江西迁来。不知为什么,残谱上只有始迁祖婆黄氏的记载,没有始迁祖父的名字。这支夏氏先是在阳山太平落籍,至第5代转居阳城,至第9代始分枝岭背,已传22代,现族裔主要集中在岭背。

  从上述迁徙简历看,阳山夏氏委实是一支贫苦的族支。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这支一向默默无闻的夏氏族民因一个“贴钱村官”夏何金的出现而绽放风采。夏何金多年来办企业兴家,带头致了富。可正当企业发展的黄金时节,他却毅然放弃百万产业回乡做支部书记。在他上任初时,黄屋村集体收入仅3000多元,村“两委”连个办公的场所也没有,只能在村干部家里开会办公。他上任伊始,多方筹资,并一次性自垫资金10万元作为工程启动资金,盖起了占地200平方米的“两委”办公楼。接着打响修路硬仗,这次他又掏出11万元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踊跃捐资,加上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很快,全村15条自然村都修通了硬底化村道。路修好了,他就在发展种养业上做文章,确定以饲养生猪为经营主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体、个体一起上,把全村带活起来。群众的收入迅速提高,村集体也告别了几乎是“空壳村”的年代,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了。夏何金也因此被选为清远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清远日报》以《贴钱村官夏何金》为题,在其《地方新闻》栏内作了专题报导。

  英德只有400夏姓人,分布除浛洸较为集中,有近200人外,其他地方的族众零零星星,居住甚为分散。浛洸夏氏清末由南雄迁来,主要聚居于该镇的先锋村。

  原清远县地共有1800夏姓人,主要分布于清城的东城、龙塘、石角和清新的石坎、浸潭、高田、太平等地。先祖来自多个地方。其中,龙塘夏氏于清末从粤东兴宁迁来,开基祖名启良,裔孙主要聚居于龙塘的水尾村;清新高田夏氏来自今肇庆市广宁县联和镇栏杆头村,入迁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已传10代,后裔所居高田和市区东城街等地,逾400丁口。从现存史料看,清远老城区在明代就有夏姓人居住了,因为清远捕属人夏九畴是明末的贡生,其子夏云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岁贡,在清初清远诗坛上颇有名气。但现今未能查考到他们家世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