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

  邵姓原作召姓,是周初名臣召公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召公名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被封于燕,本人因故留在朝廷,燕国由他的长子管理。他是周初手握重权的大臣,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为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位。他去世后,子孙也被称为召公,在成、康、厉等朝中担任要职,曾为“周公东征”和“成康之治”作出过重要贡献。至周厉王时,厉王暴虐无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这时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断加以劝谏。数年后,周朝衰落,强秦在西方兴起,召公的封邑被秦国吞并。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孙为纪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称“召”旁加上“邑”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由此而产生了中国的邵姓。


  由召公封邑而来的邵姓,在早期除召公外,还有邵穆公、邵武公、邵昭公、邵伯、邵不疑等人。他们的子孙后代相继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并形成著名郡望。多支邵氏来源共同构造了人口众多的邵姓中国人。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邵姓名列第8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分布广远,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6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65%。在清远,邵姓排居第79位,7970人,分布以连州为多。

  连州镇龙口村是连州邵氏的发祥地。开基祖邵岳,原籍京兆(今西安市),唐朝末年人,因任连州刺史而安家于任所。邵岳孙邵简任连山县令时,途经城西龙口,见那儿山川秀丽,是置居宝地,便举族迁居龙口。邵氏延居连州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族属主要衍居龙口与连州城,现有3700余众。英德大湾邵氏属其分支,现有600余人。清新邵氏主要分布在石坎、南冲、禾云等地,现有600多人,先祖于清康熙初由南海县迁来。

  清远邵姓历史名人有邵谒、邵安石、邵廷琄、邵晔等。邵谒,晚唐诗人。原籍清远,后迁居翁源。博通经史,尤工古调,以诗名世。为有司所举,入国子监深造。作诗多刺时事,竟不第科甲。咸通七年(866),试官温庭筠以其久居不仕,榜其诗作30余首,以振公道。乃释褐赴官,后不知所终。《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2首。

  邵安石,晚唐至五代连州高良(今连南三江)人。曾以所业投献知遇,为高湘侍郎所赏识。乾符三年(876),安石得中进士。仕梁为官,授与右谏议大夫,并封其家乡高良“邵南里”为“仙槎里”。

  邵廷琄,五代连州人。幼为黄门,供事禁廷。后南汉王刘𬬮即位时,迁为内常侍。性好文雅,重儒士,有文武才略,博览史书,尤善骑射,被刘长倚为良将。宋军南下郴州,南汉危急,刘𬬮加廷琄开府仪同三司,出任东面招付史,率水师屯驻连江口。廷琄履任后,加紧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拒宋。宋军见进军受阻,便散布廷琄欲降谣言。刘𬬮听信亲信诬告,遣使至连江口将廷琄军中赐死。士卒排挤军门,争为辩死,终不为特使所动,致使一代良将蒙冤遭害。

  邵晔,字日华,北宋连州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初授邵阳主簿,旋改大理评事。因昭雪冤狱有功,升光禄寺丞,出使广西采访刑狱。后又历任荆南通判、著作郎、监察御史等职。以母老乞休,改知朗州,迁淮南转运使。景德年间,充交趾安抚国信使,沿海安抚使,改判三司勾院。大中祥符初,知兖州,擢刑部郎中,最后加谏议大夫,知广州。广州临海,船舶靠岸,常遇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风不能害。不久病逝于任上。昔广州有八贤祠,邵晔名列其中。他是古代连州邵氏家族中最耀眼的一颗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