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

  石姓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多个诸侯国里已有此姓出现。其主要来源有4支:一支为晋国大臣杨食我之后,一支为卫国上卿石碏之后,还有一支为郑国公孙毅之后,这3支石姓均出自姬姓。第4支石姓人为宋国公子段之后,这支石氏出自子姓。上述4个来源中,以卫国石氏影响最大,发展为后来石姓中国人的主流,故当今石姓人多奉石碏为得姓始祖。

  石姓在发展中形成“武威”、“渤海”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名列第6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35%,分布较广,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较多,这6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63%。在清远,石姓排居第68位,9850人,分布以连州、英德居多。

  连州沙坊村石氏是最早入境的一支石氏。其开基祖石文德于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由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市)迁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开居历史。后裔衍生成3大房支,散布于连州镇、西岸镇及连南大龙山和阳山扶村等地,逾4000丁口。

  英德在宋代已有石姓人居住,并出过名人石汝砺;但现居石姓属客家后裔,先祖于明代从福建迁入。其中,石灰铺石氏开基祖叫念三郎·(字怀仁),入迁于明洪武末,已传24代。英德西牛、浛洸、大湾,清新高田、浸潭以及连南三江均有其裔移居,整个家族逾3000丁口,其中发祥地石灰铺现有其裔1500余人;英东桥头石氏开基祖名志通,入迁于明中期,已传21代,后裔聚居于桥头石角村,少数散居英东各地,计有800多人。

  清远石姓的历史名人有石文德、石汝砺、石光祖、石载珠、石明德、石可权等。

  石文德为连州石氏开基始祖,少志于学,过目不忘。弱冠读《后汉书》,摘其纰漏数百条。后又潜心学艺,工于诗。游湖湘时,被刘禹昭赞为“文苑之雄”,同隶天策府。其才华为楚王马希范看重,授水部员外郎。后遭谗,出为融州副使。晚年好著述,撰有《大唐新纂》等,今佚。

  石汝砺是北宋浈阳(今英德市)人。少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尝逾岭至江西等地,从闻人游。精通五经,尤深于《易》。学成归邑,讲《易》于英德南山圣寿寺。绍圣初,苏轼谪惠州,舟至英德,与论《易》理,竞日不忍别。晚年以所著《易图解》进于朝,为王安石所抑。又精乐律,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为当时著名史家郑樵所称许。

  石光祖是明末清初连州人,五代石文德之后裔。性聪颖,博览经史,过目成诵。康熙十二年(1673),州守延其撰修州志。生平著述甚丰,州人多师事之。其弟超祖、杨祖皆教育成名。后兄弟3人同年参加廷对,时人称为“石家三凤”。

  石载珠,清代英德石灰铺人,中过进士,官至从六品。石明德,民国英西名人,早年留学法国,与周恩来是留法同学。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广州、汕头、浛洸等地教书,并于民国32年(1943)在浛洸创办文澜中学(现英西中学),出任首任教长。

  石可权,英东桥头石角村人。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坚持内线活动,为党搜集提供敌人情报和掩护联络革命同志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新丰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等职务。198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