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姓,跟商朝始祖成汤有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商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契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诸侯国,赐姓子氏。契传14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国王夏桀统治时期。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开乙,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戴,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与此相反,夏桀是个暴君,他竭尽民力,榨取民财,因之人民对他恨之入骨,诸侯们也不愿听从他的号令。成汤觉得灭掉夏桀的机会来了,于是顺应民意,举兵伐夏,经过若干年艰苦的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履的子孙中,有一部分人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因而产生了汤姓。

  汤姓形成时间,一般认为在商代。商王朝自汤十世传至盘庚,曾5次迁都,辗转于今河南与山东曲阜地区,故汤氏在商代就遍布于中原地区。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随从前往,并在福建定居。至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广东亦有其族支迁入,如南宋初南雄珠玑巷33姓97人的南迁团队中,就有一个叫汤佐的人。汤氏族支大量入粤,则在明代。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汤姓名列第9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分布很广,而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为多,这4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的56%。在今清远,汤姓名列第56位,1.44万人。这个姓氏在分布上,原清远县地最为集中,占居全市84%的汤姓人口;其他县域甚少,连山只有9人,连南56人,连州119人,阳山561人,英德827人,佛冈县域最多,也不上千人。

  与清远接邻的花县,是广东汤姓人聚居的重要县地,远在南宋时期,该县就出了一个叫汤贵的解元。明清两代,《广东历史人物辞典》所载的21名汤姓人中,花县占居9人,足见其势力之盛。清远汤氏主要从花县迁来,自明至清,陆陆续续都有汤氏族人从花县移迁入境。其中,势力最盛的是瑞山公家族。汤瑞山原居花县纪岗,明末迁居清远源潭,生大成、万成、落成三子,形成三大房支。大成留居源潭,现有700多人;万成、落成移居洲心,后裔集居今洲心塘坦的上围、下围、大围、南北,沥头村的义安、上东、下东,沙湖村的大沙口、牛面沙以及洲沙村的福安等自然村,与他姓杂居的有阮屋、行善、村头、何屋、解放等自然村,包括今横荷街区,计有近5000丁口。

  清新山塘汤氏,主源来自洲心塘坦,是塘坦汤氏开基祖落成的后代。落成的后裔星云于清康熙初移居清新太平沙利围开创新基,其子孙于雍正年间移居山塘西沙,在西沙迅速繁衍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姓望族。现山塘有2400多汤姓人,大多数是他的后裔,主要集居于西沙村的双岗、牛路、大伙,新兴村的新屋、鹅寮、同兴与花岗村的大坪岗等自然村,另有一部族众分布在其他村庄与他姓杂居。太平、三坑、太和等地的汤姓人,多属其族。除此之外,山塘还有少数汤姓人不属落成后裔,是民国期间从三水迁来的,主要衍居恒平的田村、六村和西沙的岳乐、岳西等自然村。1995~2002年任广州市农委主任的汤瑞芬,就出自清新山塘汤氏族支。

  清城除洲心外,龙塘也是汤氏的聚居之地,现有1500余众。他们的先祖分别于明清两代从花县炭步村和石湖山迁来,现主要分布在新庄、长冲等村。

  佛冈有950多汤姓人,除原清远县地外,它是市域汤姓人口最多的县地,主要分布在龙山、石角两地,中以龙山为多,逾700丁口。佛冈汤氏来自广府增城福和濠迳村,入迁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徙居历史。其开基祖叫汤伯皋,现已传到第27代,后裔主要聚居在门楼富行政村。清城区东城街长丰三村汤氏,其先祖是清末从佛冈分迁而来的。

  英德汤氏开基祖叫汤什子,明中叶由福建徙入英德,因取九龙金造罗氏之女为妻,获得当地的姓氏大族的支持,遂创居于黄寨乡(今属九龙镇)汤家岭。什子公为后代拟订了“自元寿同有,韶发耀朝上,立志世仕达,定运如日章,祖宗播信国,孙裔振华邦,文武能保家,富贵得荣昌”的排辈字派,现已传承20余世。其后裔分居九龙、英城、浛洸、连江口及阳山杜步和广州花县、江门新会等地。其中,留居在英城境内的后裔有800多人;迁至阳山的元逢(什子公的6世孙)一支,主要在杜步和阳城两地发展,现有500 多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