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的马姓出自赵姓,往上溯则源于嬴姓。远古时期的伯益因助虞舜有功,舜赐其姓为嬴氏。伯益的后代在战国时期建立赵国,子孙世代继承王位。赵惠文王时,有位担任田税官的赵奢,官阶不高,但不惧权势,秉公执法,敢于挑战从不向国家交纳租税的爵封平原君的赵胜,迫使他照章纳税,因而名声大振,被赵惠文王提升为管理全国田赋的大臣。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他奉命救援,在察知敌情后,随即挥师疾进,抢占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大破秦军于阏与,因功封为马服君。“马服君”是个封号,赵奢的子孙以此封号为荣,因以为氏,即为马服氏,后又省“服”为单姓马氏。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赵国,赵奢的孙子赵兴被迁徙到陕西咸阳,封为武安侯。所以早期的马氏主要在关中地区繁衍,并成为当地望族,“扶风”遂成为马姓的首个郡望。西汉以后,马氏逐步向全国播迁,至唐代,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都有马姓人移居。同时形成京兆(今陕西西安)、郏郡(今河南郏县)、茌平(今属山东)、临安(今属浙江)、西河(今山西汾阳)、广陵(今江苏扬州)、华阳(今属陕西)、正平(今山西新绛)等新的郡望。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后在福建发展成为望族。五代,许州鄢陵(今属河南)马殷在攻取长沙后,建立了以长沙为中心的、辖20余州的楚国,马殷的子孙散布楚国。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人逐渐增多。至明末马姓人插迁到台湾。清代以后,一部分马姓人开始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马姓是名列第19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05%,分布上以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陕西为多,这8省马姓约占全国汉族马姓人口的66%。

  在今清远市域,马氏是居第53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1.72万,分布以英德、阳山居多,两地马姓人近万,占全市马姓人口的56%以上。

  清远马氏族群中的两大主干族支,一在英德,一在阳山,均于明代从福建迁来。

  据英德沙口马氏族人提供的资料,英德马氏的唐代先祖马发龙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8)从中原地区远迁福建清流,是为马氏入闽始祖。其5世孙马七郎移居福建连城,后裔分居连城四堡和上杭古田里。英德马氏直接源于马七郎派下。

  明成化年间(1465~1487),马万四郎、马万六郎和马三一郎分别由福建连城和上杭迁出,徙入广东谋求发展,始居翁源墨岭。不久,马万六郎又从翁源墨岭移居英德沙口,其裔孙分居沙口牛渡溪、马径寨、工村等地;马三一郎的后代也从翁源墨岭移居沙口牛渡溪;马万四郎的后裔马曾寿移至沙口乌石寨创居置业,其裔孙分居沙口南尾、分水、野猪坪、黄屋角、秋风洞和英东大镇廉滩等地。现马氏族人在英德沙口的居住点发展到13条自然村,逾3000丁口,另有分支移居大镇、青塘等地。英德6300多马姓人口中,多数都是沙口马氏开基祖的后裔。清康熙年间,马氏族人在沙口牛渡溪修建了祖祠,附近马姓人每年定期前往祭祖联宗。

  阳山有3300马姓人,主体族支是马曹进家族。马曹进原籍福建汀州,早年从军,升为带兵将佐。明初奉命率部进驻阳山平乱。事毕,马曹进与妻白氏择居今阳山七拱大塘。他的子孙初在七拱繁衍,后分枝太平、阳城、大崀、黄坌等地。其中迁居大崀坑塘、四众村的分支,现已近1000人,大崀马氏后又分枝黎埠马径、六楼等地,再由黎埠分枝到今连南寨岗成头冲,在那里已发展到120多丁口;黄坌马氏从太平三和洞分出,始迁阳城,再由阳城分迁到黄坌走马崀。走马崀的开基祖叫马海,已传10代,裔孙衍居走马崀、松木桥、湾船坝等村,共有220余人。此外,马曹进的后裔还有分支移居今清新浸潭大办洞等地,发展到800多人。

  除上述两大主干族支外,还有一批人数较少的马氏族支散布各地。

  清城源潭有1000余马姓人,由两个小族支构成,先祖于清代分别来自粤东潮州和近邻的花县,现主要散居于源潭金星村的渡头、大岭头、太龙、下马和迎咀的山口等自然村。

  连州有1900马姓人,先祖分别来自湖南和粤东潮州等地。其中来自湖南的马氏入迁于明代,始居连州深水洞、鹅公潭等地,后有分支移居龙坪,在龙坪发展有近400丁口;来自粤东潮州的马氏,入迁于清代中期,主要衍居九陂白石的倒流水,爱民的石塘和白石三联等自然村,现有300多人。

  连山明代已有马姓人居住,并出过任肇庆府教授的马洛章,任化州学正的马呈祥。现居马姓人,以马道家族人口最多。马道于清顺治年间由粤东嘉应州迁来,后裔主要衍居于小三江和加田两地。

  除此而外,在阳山七拱龙脊还有一支马氏居民,其先祖叫马虬,于清代从粤东梅县来到阳山七拱龙脊烧制陶瓷,后定居于此地。现龙脊马屋有其后裔180多人,另有分支移居阳山小江。

  像其他姓氏一样,马氏对清远的历史文化也作出过积极贡献,并产生过若干光耀族史的人物,马崇海、马象乾即为其中之佼佼者。

  马崇海,号葵园,明代连州人,以岁贡任乐会县司铎。后迁东安教谕,以丁艰辞归。子孙均学业有成,被时人誉为“书香之家”。

  马象乾,本姓曾,后改为马姓出仕为官。他是明中后期连州人。万历五年(1577)考取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随即典试山西,提升为福建巡按御史。所至持廉秉公,迁南京学政,旋升河南道都察院佥都御史。时东厂太监张鲸擅权,象乾上疏弹劾,使大奸伏罪,天下为之称快。万历二十年致仕。归里后,闭门谢客,以图史自娱。年六十余病故,葬于中峰山麓。生平著作甚丰,惜多散佚,今仅存文8篇。子必忠、必信、必习,皆以明经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