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源于古徐国。相传虞舜时,伯益和夏禹同为舜臣,夏禹奉命治水,伯益辅助夏禹治水有功。禹登基后,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今安徽泗县一带),建立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候国之一。至西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12年才被吴国灭掉。亡国后徐国王室和黎民百姓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作徐姓。


  徐姓得姓后,在发展中以山东兖州东南的一支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因这个地方古属东海郡,故后世徐姓人多称“系承伯益,望出东海”。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徐姓名列第1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分布很广,而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这7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在清远,徐姓排居第35位,3.1万人,分布以清新、英德、佛冈为多,徐氏进入清远,最早的一支约在宋元之交。南宋时期,徐东路(据说为东汉名士徐稚之后)自赣入粤,择居南雄珠玑巷牛田村,为该支徐氏入粤始祖。东路生光顺,光顺生泽江、泽润二子。时已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进,宋廷危在旦夕。徐氏兄弟商议后作出应变对策:老二泽润举家迁番禺避难,老大暂留南雄守着祖业,而令其四子分迁各处避难。嗣后,泽江长子迁居三水,次子迁居南海,三子迁居花县,四子迁居清远。其四子名以信,至清远后择居三坑湴塘兴家立业,成为清远县徐氏始祖。后裔衍居三坑、山塘、太和等地,逾4000丁口。迁往番禺的泽润一家,又派衍增城、从化。至泽润五世孙中,有个叫景禄的人又由从化移居今佛冈龙山车步村。尔后,泽润六世孙永俊由从化迁居今佛冈龙山乐格村,永和由从化迁居今佛冈水头西田村,其时已到明代。他们的后裔散布佛冈各地,至今发展到5000多丁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佛冈水头徐氏又分出一支迁居今清新太平,后裔散布太平马岳、杨星等地,发展至今,逾2000丁口。清城源潭徐氏,先祖亦由从化迁来,现有近千人口。据查考,清新、佛冈、清城3地的徐姓人,多为入粤始祖东路公的后裔,总人口占居全市徐姓人口之半,为当今清远徐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


  英德徐氏来自江苏。当元末动荡之际,世居江苏南京的一支徐氏家族辗转南迁,至明洪武初年流徙到英德,始居今大站大塘村,不久,徐大一郎迁居英东大镇楼下发展,徐小三郎仍留居原地,发展至今,已传23代。徐大一郎后裔有7个房支3200多人,主要散布于大镇的双寨、牛岗岭、大船顶、蒲岭、同乐,桥头镇的龙口,鱼湾镇的三山等地;徐小三郎后裔发展为4个房支3000多人,主要散布于大站镇的大塘、大蓝、瑶前,英城镇的廊步,黎溪镇的湖溪和水边镇徐屋、石灰铺徐屋等地。他们这支徐氏以“东海”为堂号。


  连州有3500徐姓人,分布境内连州、保安、九陂、西岸、星子、东陂、西江等镇的44条自然村。其中查明来历的有:星子徐屋徐氏,元初由江西吉安太和县迁来,开基祖名冉华,现有200余丁口;西岸冲陵湾徐氏,开基祖叫徐裕常,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粤东蕉岭迁来,已传11代,后裔衍居西岸冲陵湾、渔沙岩、枫树脚等地,约400丁口;九陂新圩徐氏,开基祖叫徐德润,原居粤东丰顺,因官司败诉,房屋被占,星夜出逃,辗转来到连州九陂新圩重开基业,已传7代,后裔衍居九陂新圩的石寨、白云山、白石倒流水等自然村,约500丁口;龙坪与连州镇半岭徐氏,原居韶州乳源县,据传因为避祸,兄弟3人从乳源出逃,到连州后,分居龙坪与连州镇半岭,现合族有500余丁口;九陂爱民老寨徐氏,据传民国时期从福建迁来,现有30余人。


  阳山徐姓人较少,只有1600余人,主要分布于七拱、黎埠、小江、青莲、黄坌等地。据阳山苏桂先生查考,黄坌徐氏的开基祖徐星光,原居翁源磜下,清道光年间迁来阳山黄坌,开基于长江寨,已传6代,现有100多丁口。其他乡镇徐氏,来源不一。其中大崀徐氏来自梅县,入迁于清初期,开基祖叫徐七一,已传17代,现有其裔300多人。


  连南有600多徐姓人,70%集居于寨岗镇,寨岗徐氏有两个小支派:其中一支的开基祖叫徐奕富,于清乾隆年间负着其父骨骸从粤东和平县迁到阳山淇潭司老鸦坑暂居,后再迁寨岗社墩村定居,历250多年,传11代,现有300余人;另一支来自粤东河源县,入迁于清嘉庆年间,开基祖叫徐进华,后裔主要聚居于阳爱村。居寨岗社墩的徐奕富家族,原立辈10世,后续立辈20世,共立辈30世。其字派组合有一定寓意,兹录载于后:文奕世振新,步梅广庆祥。扬显铭志远,展友全和育。普才庚升仁,正义营其立。


  像其他姓氏一样,清远徐氏也产生过一批闪光的族星。明初英德人徐弼,洪武年间官江苏新城县令,抚民有方,尤重文教,在任期间创建了县学堂。明清远县人徐以诚,永乐三年(1405)中举,授福建闽侯县知县。就任期间,兴利除弊,严私谒,绝贿赂,与民革旧布新,政绩显著,升为礼部主事。明清远县人徐兆新,万历七年(1579)举人,初任福建晋江县令,后升大理寺评事。执法以严明为则,治政以仁爱著称。晋江世称难治之邦,徐在该县任职6年,案无留牍,颇受民众拥戴。他还善于识才育才,凡经他指教过的士子,多有所成就。著有《徐公家语》,佚。邑志存诗2首。其子寅琼,恩选英德训导。


  清代英德水边人徐正第、徐正康,为人乐善好施。光绪四年(1878),民间饥荒,他俩施粥救济。县令朱云亭奖赠“德意人心”匾额。光绪三十二年,正第子士谦、正康子士瑛将父辈义学遗产2000余元献给流陈学校。县令谭作霖奖赠“兄弟济美”匾额,并将他们的事迹上报,皇上赐给“急公兴学”四字,令建坊予以褒扬。清代英德还有一位不广为人知的青年才子,此人出生于英德大镇双寨徐屋村,叫徐玉堂,他以拔贡的身份参加朝考,得朝考第1名,少年得志,16岁便成为贡元。皇上给予其极高荣誉,赐予“擢选贡元”“文魁”“钦点即用知县”3块金字牌匾。只可惜才子命薄,高中贡元的徐玉堂新官上任伊始便染病辞世。皇帝闻讯后,御赐“天宠呼珂”金匾,意为呼唤上天宠爱宝贝!对这位才子的病逝甚为惋惜怀念。现此匾仍挂在其祖祠墙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远徐氏也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如英东大镇,先后为革命捐躯的徐姓烈士就有徐祥招、徐继永、徐树昌、徐庚永、徐上生、徐耀斌、徐文献等7位族人。
改革开放以来,清远徐氏开拓奋进,不少族人引领风骚,多有建树。其突出代表是徐权祥兄弟。100多年前,佛冈龙山乐格的东露公的后裔徐其修,以经营草药凉茶名闻乡井。为寻觅凉茶药草的丰富资源,他辗转来到英德浛洸谋求发展,从此生意红火,驰誉遐迩,被时人称为“凉茶大王”。自徐其修始,这个家族落居浛洸已历5代。1994年,其修后裔权祥兄弟将祖传凉茶产业发扬光大,经过若干年的打拼,已在省内外开设徐其修凉茶连锁店500余间,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