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出自姬姓血统的说法,为历代史学家所公认,但对其得姓原因说法不一,一说因国而氏,一说因官而氏。不过,古代多数史学家都采用出自周武王后裔伯侨之后的说法。伯侨受封为杨侯而建立的杨国,位置在今山西洪洞。秦汉时期,杨姓人主要散居在陕西华阴、扶风和河南弘农以及河北冯翊等地。其中,尤以弘农最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故后世杨姓人多以“弘农”为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杨姓是名列第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分布很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居多。

  在清远,杨氏是名列第16位的大姓,6.8万人,分布以英德、清新、清城居多,这3地杨氏人口占全市杨氏总人口的63%以上。

  晚唐时期,弘农杨氏出了一个叫杨辂的进士,官江西吉州刺史,因偏爱治地山水之美而定居吉水,后发展成为江西杨氏著族。杨辂第5子杨云岫官拜都御史,出刺潮阳,因爱梅县水南里山水而筑室安家,遂成为梅州杨氏始祖。其后裔遍布海内外,数以十万计。清远市域杨氏族支,亦多出云岫派下。

  云岫裔系在清远市域的最大支派是阳山太阳白花涌杨文德家族,他是清远杨氏族群中人丁最旺的一支。杨文德系杨云岫的第13代孙,原名杨文域,南宋末年官福建漳州节度使。元兵克漳州,城破兵散,文域携眷逃躲到四会大雾山中,改名杨文德。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杨文德再迁阳山太平白花涌创居,从而成为清远杨氏最大支派的始祖。他生育了7个儿子。长子文获返原居地四会大雾山守业;次子文富移居清城下廓街榨油巷,后裔分枝洲心南埗、回澜万群等地;三子敬府移居阳山水口黄坭塘,其次子秀清后移居英德大湾高基;四子陞府移居阳山太平沙陂潭洞水,后裔分迁到今清新石潭、浸潭、鱼坝等地,并有族人移居到连县星子、九陂等地,是人丁最旺的房支,仅浸潭就有3800多人;五子旻弟失传;六子志顺移居阳山佳礼洞,后裔分枝清新太平杨屋寨、龙颈茅田杨屋村:七子道金后裔分迁英德西牛、九龙等地。由是,阳山太平杨氏遂演绎成分布广泛、族众逾万的强宗巨族。

  黎埠是阳山杨氏人口最多之镇,享有“黎埠杨半街”的称誉,全镇计有4700杨姓人。曾任清远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的杨瑞先就是出生在该镇。黎埠杨氏来自梅州、惠州等地,均为梅县杨氏开基始祖云岫公的后裔。其中在当地较有名气的族支有隔江昆盛、黎埠圩、燕岩3支。隔江昆盛杨氏的开基祖杨登麟原是梅县松口人,系杨云岫的33世孙。他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来到黎埠。这个家族有经商办实业的,有做官的,有从教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打拼,置有田产上千亩,修建了黎埠境内最具规模的客家围屋一座;黎埠圩杨氏,开基祖书可原是梅县横山滩头村人,系云岫的30世孙。清嘉庆元年(1796),书可来到阳山中子营经商,道光二年(1822)始置产业。之后,其弟诗可、应可的子孙也迁来黎埠圩经商,因而发展成为黎埠商界的大家族。燕岩杨氏的开基祖叫杨怀正,清道光年间从梅县迁来。这个家族曾遭战祸,怀正在战乱中丧生,其妻李氏携子避居凤凰寨方得活命。乱后归家,资产荡然无存。为重振家业,李氏遣长子、次子往南洋经商,安排第三子垂青外出读书。之后,垂青中岁贡。其长子杨仲修考取拔贡,官至四川眉山县知事;次子杨丽生,复旦大学毕业后旅居泰国,任《暹逻报》总编辑。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女编辑杨青,是阳山黎埠街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七拱也是阳山杨氏的聚居之地,现有700杨姓人。曾在佛冈、连州当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后任清远市人大副主任的杨秋光就出生在该镇,他是云岫公的裔孙。七拱杨氏除云岫公13世孙杨文德的后裔分支外,还有经清新太平瓦窑岗转迁而来的云岫公裔孙仁愈、仁定家族;原居江西吉安的杨云峦的裔孙文亮、文俊兄弟也迁徙到七拱谋求发展。

  连山有5000多杨姓人,分为3个族支,先祖均是梅县人,均属杨云岫的后裔。最早的一支入迁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开基祖名景兴,后裔主要聚居于福堂;稍后的一支为上帅香寨杨氏,入迁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迁祖名恒滔;再后来一支来连山定居的是建生、成生两兄弟,落籍小三江,亦在康熙年间,约比第2支晚10多年。这3个族支,以福堂杨氏最有名气,出了一个叫杨愈将的抗英将官。杨愈将1840年在驻守虎门沙角炮台时,身先士卒抗击英军战舰,身负重伤仍坚守指挥岗位,表现了奋不顾身的爱国御敌热情。死后受到道光皇帝的敕封褒奖。福堂梅洞村委会女干部杨月梅,曾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杨江华亦属福堂杨氏族裔。
  连州有6300杨姓人,分布于连州城及相关乡镇的52条自然村,其中人口逾千的有九陂、星子、连州3镇。较大的族支有杨龙、杨蒙昆、杨锦山3个家族。杨龙是星子杨屋村杨氏的开基始祖,原居福建。南宋开禧元年(1205),他为避元兵追杀,由福建漳州迁出,经梅州、阳山等地,辗转来到连州,开基于大路边杨家屋。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杨龙裔孙自杨家屋再迁西门街,最后迁至星子杨屋村定居。这个家族已传31代。杨蒙昆是星子徐屋杨氏的开基始祖,原居湖南桂阳三星沿洞,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祖居地迁居星子徐屋,已传29代。清同治九年(1870),其裔孙杨俭又从星子徐屋移入杨屋村。杨锦山是连州九陂杨氏的开基始祖,清中期从梅县迁来,裔孙散居九陂的双塘、新圩、龙岗、石街、联一和连州镇等地,逾1500丁口。这支杨氏亦属杨云岫的后裔。

  英德是清远杨氏人口最多的县域,近2万人口。英西数镇杨姓人主要出自阳山太平杨文德之后;英中沙口、望埠一带的杨氏,祖先来自福建上杭,入迁于明代中期;英东杨氏主要分布在桥头红联、黄陂洋坝、青塘榔社、大镇九围等地,计有5300余人。其先祖于元代由江西迁居翁源六里鳌头,明代分枝英东等地,已传20余代。此外,英城马口和黎溪等地杨氏来自梅县,属云岫公的后裔。

  清城源潭新马村杨氏,先祖原居福建龙溪,清顺治年间入粤,始在惠阳县曾屋暂居,后于康熙年间迁来源潭新马发展,开基祖叫杨冠干。这个家族已传11代,有5个房支,主要衍居在新马、莲塘两村内,现有2300余众。洲心三棵树和龙塘银盏杨氏属云宽公(与云岫公是兄弟)后裔,由花县狮岭迁来。

  佛冈有近3000杨姓人,主要分布在龙山、汤塘两地。主体族支明代由南海大沙堤迁来,开基祖叫杨德裕,已传21世。

  连南有1800杨姓人,主要分布在寨岗和三江两地,先祖源于阳山黎埠,属杨云岫的后裔。

  清远杨氏是一个频放光芒的姓氏,除上面提到的杨愈将外,还有若干族星值得一提。

  明代清远县人杨献臣,少有文名,曾师从陈献章,唱和数月,归来以乡贡身份出任福建永安训导。后袭兄职为清远指挥使,继以武功升任广东都指挥使。邑志存其诗作1首。
清末英德人杨谟,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同治元年(1862)举人。受聘主持会英书院讲席,前后主讲十年,培养甚多人才。后弃教从政,历任四川纳溪、昭化、荣县、庆符等县知县,每到任必贴告示,自我宣誓:“雷殛火焚言在身,临政何敢爱民钱。”川人感其德泽,视他为清白吏的子孙。主管昭化时,碰上水灾,民间发生饥荒,杨谟下令开仓散济,有幕僚以未得上司之令为借口,提出异议。杨谟回答说:“救灾如救火,刻不容缓,如有处分,由我承担。”由于救济及时,灾民大都得救。后来,上司查知实情,嘉奖他为贤吏。杨谟主管荣县时,发现县契由书吏操纵,从中舞弊,遂传谕乡绅父老,允许乡民到县公堂交税。

  此举措使积弊清除,百姓负担为之减轻。著有《文泽堂诗集》行世。

  清末民国阳山人杨仲修,考中省拔贡第1名。民国初年,历任湖南武冈州警察署长,四川眉山县县长,广东饶平、高要等县总务科长等职。仲修因愤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于民国22年(1933)辞职归里,曾作“八年民国瞬时过,海内干戈不断磨;欲睹太平何日是,那堪一哭放长歌”的诗句倾诉当时的忧愤心情。归乡后,他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牵头集资办起了阳山第四区二十三小学校,并腾出自己的宅居,在本村办起杨氏小学。时任阳山县县长的张育东十分感动,亲题“凤毛济美”匾敬赠。

  英德桥头红联人杨先,是我党领导的游击队里的优秀机枪手。他曾多次临危受命,担任突击组长,浴血奋战在最激烈最危险的地方,先后两次受到团部的记功嘉奖。1950年春,在曲江罗坑剿匪战斗中,杨先不幸被潜伏之敌击中,身负重伤,流血不止,当战友要给他包扎时,他极力阻止说:“不要管我,消灭土匪要紧,快!快!快!……”话未说完,就壮烈牺牲,年仅21岁。他的英雄事迹入录新编的《英德县志》,成为地方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清城人杨圣源,父母早亡,9岁在清城读私塾,15岁插班于县立第一国民小学三年级,18岁毕业。为生计,去到肇庆军统领邱可荣属下当勤务、司号,后升书记室写工。因不满长官残杀逃兵而辞职返乡,白天当杂工,晚上勤奋自学,并苦练书法。23岁考入清远师范讲习所就读,后在县立第一、第二初级小学和清远师范任教20年之久。他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对学生循循善诱,民国19年(1930)被公选为清远模范教师。民国23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小学优良教师奖金,他不顾家庭困难,将全部奖金献给县教会作奖学金,转发给县立各小学优良学生。此举得到陈可钰将军等知名乡贤的赞誉。他爱好音乐,在文学、书法诸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其谱写的乐曲有《主题曲》、《抒情曲》、《缤纷拾翠曲》等,文学作品有《十五年小学教师》、《二十年教师忆述》、《人生哲学》等。他因长期患病不得不告别讲坛,出家为僧,后又为照顾病妻,改在家中修行,以“半个诗人半个僧”自况。1950年,他曾以佛教代表出席县各界代表会议。1952年病逝。杨圣源虽无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那自学成才的毅力,才德双馨的品位,成为当年清远文教界的楷模。故新编《清远县志》特立传旌之。

  连南三江人杨芝泉,清宣统三年(1911)11月参加了以莫辉熊为首的三江城光复起义。民国5年(1916)从广东高等师范图工科毕业后,在台山县立中学任教。民国11年后,先后在广雅中学、广东大学附中任教。民国21年,被选为修订中学、师范、职业学校教学纲要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修订《图画科教学纲要》,发行全国。民国24年,被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部画史、画论讲师,历时3年。民国27年,出任连县燕喜中学校长。为人正直,同情革命,曾不顾个人安危营救过多名革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调入省文史馆等单位工作。杨芝泉终生潜心学问,字、画造诣颇深,曾在北京、日本展出过作品,获得好评。他的画册《青灯课孙图》有300多幅,受到当时名人行家的赞赏,何香凝等数十名画家在其画册上留下签名,许崇清、胡根天等百余人在画册上题词作诗,使之成为观赏和研究价值甚高的书画珍品。他还热心地方文史古迹的调查研究,著有《燕喜述略》一书行世,现已成为开发连州文史古迹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