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兴十四岁时,跟随在连山县治太保旧城任职的长辈杨守翠来连。用杨守翠赠送的银两作本钱,在福堂肖溪沙滩边搭茅棚居住,养鸭子为生。他认识一位嗜吃鸭胃的林姓老人,每次杀鸭子都会留下鸭胃孝敬他,冬天还会腌制腊鸭相送。日久情深,两人便认作父子。老人对他喜爱有加,嫌他住得太远,欲以厢房相送。杨景兴不接受,只要求在义父住所旁边的簕窝(现新溪行政村寨尾村杨氏祠堂处)搭木棚居住即可。义父恐后人争执,写下出让字据,并到县衙盖印确认,杨景兴得以入籍当地。杨景兴谦己恕人,躬行信义,以酿酒、磨豆腐、养母猪为业,有了余钱就购置田地,兴家发业。他的后代为纪念他的隆恩厚绩,在他去世后称他为“义创”,遵循他的教诲,继续置产、兴学育人,族人在农耕之余,文武兼修。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