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是蔡氏入闽的第六代子孙。他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在仙游县枫亭镇蕉溪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8岁中进士,19岁从政,历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秘书省著作郎、谏官、福州知府、福建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知事、泉州知府(两知福州,又知泉州)、翰林学士、起居舍人、知制诰、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杭州知府等职。蔡襄的最后一任职务是南京留守兼应天知府,但因母亲病故护柩回家守孝,未能到任。第二年蔡襄就积劳成疾,病逝在莆田故里,享年56岁。

  蔡襄的仕途并不顺畅,在地方官和京官之间几上几下。他的最大官职是做了五年的三司使,掌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财权,比现在的财政部长显要,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当时的中央政权机构分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宰相管政事,枢密使管军务,三司使管财政,三权分立,各自直属皇帝掌管。虽然三司使同宰相、枢密使并列,但品级却低于宰相和枢密使。宰相、枢密使是一品大臣,而三司使则是二品或准二品。

  蔡襄的人生价值、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当然不在于他的官位高低。千百年来,无论是蔡襄的同僚,还是蔡襄的后人,都敬重蔡襄、缅怀蔡襄、赞誉蔡襄,主要是敬重蔡襄的人品、官德和学术造诣。

  蔡襄为人心正,刚直正派、信义照人;为官行政,清明廉洁、爱国惠民;为文笔正,精粹之文、遒劲之书。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满腹经纶。他心系天下之利弊,力挽狂澜,忠于职守,勤于吏治,革弊兴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蔡襄以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不但赢得了“北宋一代名臣”的赞誉,而且成为我国古代一位主张改革的政治家,一位著有传世之作的思想家、农艺家和书法家,流芳百世。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蔡襄是“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的“英雄”。

  历史上没有高尚的道德人品、无足称道而立朝为政的人,是不值得人们怀念的。而一个有道德、人品高尚的人,即使失败了仍不失为一个正人。因此从政的人首先应该高其品节,正其心术。历代以来,被人们臭骂的奸臣、邪佞,无不是气节卑下、毫无操守、居心险恶的小人。蔡襄谨守道德规范,家庭亲友都称道他。这正是他立朝高风亮节、忠勤正直,外任“惟民实忧”、鞠躬尽瘁为政的道德基础。

  蔡襄对父母很孝顺,对父母奉养十年如一日,孜孜拳拳,欢颜礼敬,不敢怠慢。他做官时,要求就近方便照顾、奉养父母,但同时又深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使父母担忧,玷污父母的名声。

  蔡襄对朋友尚信义。言必信,行由义,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多行不义必自毙”。世态变化,人情浇薄,心存侥幸之徒,往往置信义于不顾。而蔡襄把尚信义作为教民之一,身体力行。

  (资料来源:清城区龙塘镇泗合村委会汉冲村《蔡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