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坑村,位于东城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1.5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村后有一条水坑(小河),过去坑内有很多螺蛳,故名螺坑村。村庄坐落于北江北岸,房屋大致坐北向南,北邻螺坑山岗。

   清乾隆二十二年至1930年,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一1950年,属兴靖区联城乡。1953年,属第一区长埔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长埔大队。1983年,属附城区长埔乡。1986年,属附城镇长埔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长埔行政村(1990-1998年,长埔行政村改称长埔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东城街道长埔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龚、胡、郑、黄、骆五姓。胡姓,清初从新丰迁来;龚姓,清乾隆二十二年从清远龙塘迁入;郑姓,源于滨江,清初迁至清城石狮巷,后从石狮巷迁至清远附城下螺坑,1959年从下螺坑迁入;黄姓从佛冈水头迁入;骆姓从滨江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438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村中现存传统民居30座,均为三间两廊布局,灰砂黄泥墙体(三合土),土木人字梁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在村东面规划建设了新村,新村多为2~3层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该村于1972年通电后,陆续开通电话、互联网和接通自来水,目前全村村道已实现水泥硬底化,并建有垃圾收集站、小公园和文化室。文化室中有图书室,藏书1000册;文化室外有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2014年,螺坑村建成“美丽乡村”。


  清远多地处于山区丘陵地带,灌木丛生,经常有毒蛇袭扰百姓,在过去医疗设备落后的年代,民间的蛇医就成为百姓们救命的“天使”。该村的龚杏婵,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称道的“天使”,人称“蛇妹”,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蛇医,从小就跟父亲龚桂森采药、学医,擅长医治被毒蛇咬伤的病人,并经常义务帮助百姓医治蛇伤。她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又乐善好施,很快得到了邻里乡亲们的认可,“蛇妹”之名不胫而走。1972年,她被清远县中医院聘为蛇伤科主治医生。40多年来,她医治患蛇伤的病人接近6000人,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仁厚之心,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目前,“蛇妹”医术已被列入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螺坑村附近的腩蛇岭半山腰有一座李昭毅将军墓,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墓穴坐西向东,墓呈交椅状,由坟头、抄手、享堂、拜堂、后土等构成,占地面积325.2平方米。抄手护壁为夯三合土墙,外石灰砂批荡,高约2米,挂榜没有碑记,而在左挂榜前有一铭记碑座。据墓铭记载,李氏为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时任柳州提督兼两广总督,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农历正月初四在英德潖江剿匪时战死,后由其子埋葬于此。韭菜村与其他村的李氏族人在重阳节到此上香拜祭。该墓结构基本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古墓建筑和本地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2012年7月,该古墓被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