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8.3千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批越南难民返华。1979年5月,政府在清远华侨农场新建归国华侨安置村,因而取名为新华村,又因村中多数归侨来自越南,故而当地人多称其为“越南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79年属清远华侨农场龙埗大队。1981年,属清远县华侨农场龙埗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华侨农场创业工区。1988年,属清郊区华侨农场创业社区。1992年,属清新县华侨农场创业社区。2000年,属清新县清侨镇创业社区。2003年,属清新县江口镇创业社区。2004年5月,属清新县飞来峡镇清华社区(创业社区于2004年10月并入清华社区)。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清华社区。

  世居村民姓氏较多,有何、陈、曾、吴、刘、梁、卓、李等姓。何姓为村中第一大姓;其次就是陈姓和曾姓,均于1978年从越南迁移至此地。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37人,其中归侨98人。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还有的讲越南语。


  村民早期种植茶叶,现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少数村民养殖“三鸟”,同时还种植少量桉树。近年来,清城区人民政府大力引导和鼓励开发乡村旅游,村民何宁率先创办了农家乐。具有浓郁越南特色的美味菜肴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至。村中开设有越南特色的农家乐有七八家之多。农家乐的开办,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提高了“越南村”的知名度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村民都是越南归侨,在服饰及饮食等方面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越南特色。在服饰方面主要有越南旗袍、长衫。越南旗袍是越南女子在正式场合才穿的国服;而长衫则是越南女性独特的传统服饰,通常以丝绸等轻盈软薄的布料裁剪,款式类似中国旗袍,做工精细,腰部以上剪裁合身,腰部以下宽敞,左右各开叉至腰部,内穿宽筒喇叭裤。饮食方面,保留了许多越南美食,越南长粽、越南肠粉、越南扣肉、炸春卷就是其中的代表。

  早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个别民居仍然保留越南特色。越南平房采用砖瓦杉木结构,房顶是三角形状,利于排水,室内利于通风透气。村中水电设施齐全,并陆续开通了电话和互联网。2008年省下拨每户1.5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此后村中陆续加建了儿童娱乐设施、篮球场和文化室。文化室共有藏书212册。此后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并在南面村口修建了生态公园。2011-2013年,新华村连续被清城区评为区一级生态精品村,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清城区美丽乡村。2015年8月6日下午,由省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程学源带领的广东省侨联调研组在清远市侨联主席李斌、清城区侨联主席赵冬梅的陪同下,到清远华侨农场对开展“党建带侨建”试点工作、推进侨联组织建设等事宜进行调研。同年,举办油菜花节一-飞来峡镇“千亩油菜花世界”,着力打造集越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及旅游于一体的知名侨眷乡村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