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村,位于洲心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仅1.2千米,村域总面积0.13平方千米,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前北江有一条支流与村内的水坑相连,故初称连水村。后由于连水村人口增加,于1958年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5个自然村。二组村曾称上屋村,别名大园。村落坐落于北江南岸,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清康熙元年至1930年,该村属清远县靖定乡。1931一1941年,属清远县同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一区洲心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连石乡。1955年,属清远县洲心区连石乡。1958年,属洲心人民公社连石大队。1983年,属洲心区连石乡。1986年,属洲心镇连石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连石行政村。1990年,属清城区洲心镇连石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洲心街道连石行政村。

  世居村民皆姓黄,从南雄珠玑巷迁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30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二组村所在的洲心街道,毗邻北江,稻田肥美,是清远近郊的“鱼米之乡”。20世纪60年代初,清远县洲心人民公社在全省率先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即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对水稻、番薯等大田作物实行田间管理,充分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取得了大丰收,甚至超过了1956年的历史最好水平。1962年6月,中南局党委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人到洲心人民公社连石、塘坦等大队进行调研,蹲点总结,并要求在全省推广,这个在当时促进农业大发展的做法,被誉为“洲心经验”。20世纪60年代,粤剧名伶红线女、罗品超等人曾到连石二组村大榕树脚下搭台为当地群众演出。1992年3月副省长凌伯棠视察洲心镇连石村优质水稻高产片。1994一1995年,清城区农业局、洲心镇人民政府、洲心农技站联合在洲心镇塘坦管理区和连石管理区建立万亩水稻连片高产示范片。2008年4月2日,省山区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演示现场会在洲心街道连石村举行。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农业的村民逐渐减少。随着清远中心城区的发展,村四周已高楼林立,几个大型楼盘拔地而起。交通极其便利,省道S354线、清晖路、人民东路、广发路均从村庄经过。绝大部分村民以务工或从事商业为主,并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房屋租赁,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98年,村中筹资22万元(其中退休工人黄建才个人捐资10万元),区、镇投入水泥40吨,村民筹集砂石,义务铺设村中的水泥硬底化巷道,创建文明小康示范点,当年获评清城区文明村,当时的市长、市委书记骆雁秋视察文明村时曾到访二组村。2010年通自来水并建成垃圾收集站,2012年通互联网。村内建有1个标准篮球场。2015年11月,二组村被清远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清远市卫生村。

  二组村东面约500米处的清远市北江制药有限公司内,有一座始建于1930年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时期建筑一一适耕园。该园坐北向南,平面呈凹形,三开间,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1962年6月,陶铸等人带领工作组到洲心人民公社调研时,曾在适耕园中居住。

  洲心烧肉是清远当地的著名特产。自清代以来,洲心烧肉就因酥嫩香脆而闻名遐迩。其传统烧制手艺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目前,该技艺已被列入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洲心烧肉混合了烧烤和各种香料的诱人香味,焦黄脆嫩的猪皮以及烤到流油的几分肥肉附着在嫩滑的瘦肉上,三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佐以白粥或美酒、白糖,味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