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洞村,位于源潭镇东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村域面积约1.3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据《刘氏族谱》记载,先祖刘文显携长子富洋、四子富湶从增城正果镇灯心堂迁徙到此开基创业,故取名为刘屋。后更名为良洞村,别名上良洞。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部分族人分迁至附近的大树兰村、大龙迳村、坑仔口村、高山村等地。村庄坐落于山间谷地中,村北面紧靠十二窝山。

  清朝末年,村落属清远县潖属同泰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潖江区同泰乡。1942年,属清远县潖江区联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清远县第四区大隆乡。1958年,属清远县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源潭人民公社。1977年,属清远县高桥人民公社洞尾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高桥镇洞尾行政村。1990年,属高桥镇洞尾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源潭镇洞尾行政村。

  世居村民皆为刘姓,其先祖于唐乾符二年(875年),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移至今广东梅州兴宁,后从兴宁分迁至惠州博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从博罗分迁至增城正果,其后部分族人从增城迁移至此。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8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花生为主,兼种红烟、薯类、豆类,还饲养鸡、鹅、鸭等。现在只种植红薯、花生和水稻,少数村民养猪。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主要去珠三角地区从事餐饮等服务行业。

  乡道Y004线清佛三级公路和洞尾环村路从村旁经过。村内于1978年通电,1992年通电话,2009年通自来水,2010年通互联网,2012年村旁建有垃圾池。2014年初,在村民理事会的倡议下,村民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先后捐款82万多元,无偿清拆多间危旧杂物房,让出建设用地5000多平方米。通过四年来的努力,目前已完成文化室、篮球场、文体休闲广场、绿道、村道硬底化、污水处理、后山公园及花卉观赏园等建设项目。良洞村于2018年1月顺利通过清远市验收,成为美丽乡村“特色村”。

  传统民居多为三间两廊式的泥砖瓦木平房,每座民居建筑面积为144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很多村民陆续盖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楼房布局多为三房一厅。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96年,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三间三进布局,悬山式,板瓦盖顶,凹门斗式门面,上堂设祖先神位。

  抗日战争时期,良洞村村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刘达光,曾任国民革命军某团团长,多次参加对日作战;刘生,曾参加粤北抗日游击队,先后参与多场战役。1944年6月,日军来到良洞村进行抢掠,因在村中没见到村民,于是放火想把整个村庄烧掉,藏匿在村后山里的村民刘名培出来救火,被日军抓住,日军威迫他供出国军和游击队的去向及村民藏匿的地点,但他宁死不屈,后被日军押至源潭大垯村伯公坳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