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美丽乡村:国营银盏林场银坑工区——蕉坑村
2024-04-21

蕉坑村,位于银盏林场西南部,距银盏林场场部约500米,是银坑工区所在地,始建于明代,因建村时坑边有许多香蕉树,故取名蕉坑村。村庄坐落在南岭余脉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结合部的丘陵峡谷地带。村后的平头松、银窿顶、高岗岭、山仔岭等山丘连绵起伏,满眼苍翠。村庄东南面约1千米处的银盏水库于1959年建成,面积约100公顷,水质优良,是龙塘镇及附近工业城的饮用水水源地。银盏河河水从水库流出,由东至西,从村前经过。由村口蕉坑桥到国道G107线仅1千米,曾经的粤汉铁路银盏坳站距村口约2千米,广清城际铁路也在村庄附近设有银盏站。
明代,该村属清远县清平乡。清代,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1941年,属清远县云连西乡。1950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3年,属清远县银盏乡。1956年,银盏林场创立,属银盏世居村民为陈、梁两姓。元末明初,陈氏先祖从江西迁入广东番禺;明代中期,从番禺迁至从化官庄;明弘治八年(1495年)迁入清远源潭青龙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陈氏先祖陈乐积从青龙岗分迁至蕉坑村。梁氏族人于稍后从南海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451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村庄坐南向北,依山面水,前半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式楼房,后半部分是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悬山顶,多为夯土墙或泥砖墙。

蕉坑村人尚教崇文,民国时期梁氏宗祠旁曾设有私塾学堂,供村中学童启蒙学习。村中人才辈出,据传清朝末期曾有陈氏先祖官至广东三水县令,此外还出过一名武秀才。
村中最大那棵龙眼树便是武秀才亲手植下的,至今枝繁叶茂。现代亦不乏后起之秀,村民梁计生、陈庭相在国民革命时期均为乡农会主席,1927年1月在山塘战役中牺牲;陈郁成(1925一2007年),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并种红薯、花生,以及养殖生猪、“三鸟”等。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该村农用地大部分被征用,到2015年末共计征用耕地60公顷。村中耕地被征用后,部分村民自行创业,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征地收入的存款利息、商业经营、务工、房屋出租等。
青山绿水,加上丰富的地热资源,使该村所在的银盏林场在清远建市前便以“银盏温泉”闻名省内外。银盏温泉有“天南第一水”之美誉,经权威部门鉴定,为“氟泉”,水质达一级标准,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组织有很大的活性作用,容易被皮肤吸收,对早期高血压、早期动脉硬化、心肌炎、痛风、糖尿病、皮肤科疾病、慢性重金属中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多种疾病具有特殊的医疗作用。林场周边近年陆续开发了银盏温泉宾馆、德盈新银盏温泉度假村、银盏谷原始生态风景区等多个旅游度假项目,大型主题公园清远长隆也在建设之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