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美丽乡村:横荷街道大有行政村——沙塘村
2024-04-21

沙塘村,位于横荷街道西南方,距街道办事处约13千米,村域面积约0.3平方千米。村庄南面紧邻大燕河,与石角镇一河相隔,是横荷街道最南端的村落,东北面有沙塘电排站,西邻花木场,北望岗仔村。村庄始建于清代,因村旁有沙质水塘而得名。村庄坐落于北江与大燕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滩涂面积宽广。村舍坐西南向东北,整齐有序,村边绿树环绕,硬底化村道直达村中。村中有两株古榕树,据村中老人忆述,两株古榕树的树龄都超过百年,现古榕树依旧枝叶繁茂、生意盎然。
清末至1930年,属清远县靖定乡。1931年,属清远县保赤和乡。1942年,属清远县民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四区民兴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大有乡。1958年,属清远县洲心人民公社大有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大有行政村。1990年12月,属清城区横荷镇大有管理区。2003年,横荷撤镇设街,沙塘村属横荷街道大有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有蔡、罗、柳、潘、余、林、刘七姓。蔡姓于清末从今横荷街道玉塘行政村大兴村移居至此,柳姓于民国时期从山塘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28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民国初年,在村东头的大燕河边已建成颇具规模的“之”字形青石板上落码头,供船只装卸货物、村民挑水和洗衣之用,是当年附近十里八乡的水陆交通转运站。现码头上部青石板步级仍保存完好,但码头下部的石板已被洪水冲塌。
199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女人花》,曾到该青石板古码头进行取景拍摄。
大燕河属北江一级支流,又是北江的分洪道。自飞来峡镇江口墟起向南流经飞来峡、源潭、洲心、龙塘、横荷等镇街,于石角镇黄布大燕口汇人北江。流域集水面积580平方千米,河长45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16‰。古时的沙塘村名为沙塘口,大燕河水分两边注入北江,所以四面环水。枯水期小山岗周围是沙洲,丰水期只露出小山岗,实际上是个江中小岛,无人居住。据说清代中后期始有何姓族人从番禺沙湾溯北江而上居于此地,以捕鱼为业,何氏先祖坟墓至今仍在附近的山岗上。其时,人称渔民为“疍家”,“夫妻儿女网一张,船为家舍水为乡”,绝大部分渔民携一船一网随处漂泊,生产、生活方式落后。1966年,政府提出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内容之一就是让渔民上陆定居。到1973年,全清远县8个渔业队在县、公社统一安排指导下,由当地划出建房用地给渔民,有的公社还划出土地给渔民进行种植。1985年后,大多数渔民及其后代已转入城镇居住,从事多种行业。

2018年,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沙塘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整洁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塘村人并不满足现状,借助本村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地。他们将村中44公顷土地整合,由村民小组统一发包,用于建设工业园,并开发了月景湾旅游项目。该旅游区设有水上乐园、垂钓场、烧烤场、私家游泳池等,还修建了民宿,非常适合几个家庭结伴出游或公司、同学聚会。目前,沙塘村集体年收入达140万元,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