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坑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8.6千米,村域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东接石桥头村,南邻上西村,西望新星行政村的马颈村,北靠大水坑移民新村。村落始建于清代,由吴氏族人聚居于此而成。因靠近大水坑(即文洞河,是附城著名的山前河流)建村而得名。村坐落于大帽山(海拔718.9米)西南面的平原地带,坐北向南。村前有一个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半月形大水塘。东边有乡道X219线连接省道S377线(清高公路),村西边有文洞河,北面是汕湛高速公路。

  清代至1930年,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一1950年,属兴靖区联城乡。1953年,属第一区江埗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新桥大队。1965年,属江涉农场新桥大队。1968年,属向阳人民公社新桥大队。1975年,属附城人民公社新桥大队。1983年,属附城区新桥乡。1986年,属附城镇新桥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新桥行政村(1990一1998年新桥行政村改称新桥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东城街道新桥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吴、夏、黄、潘、张五姓。吴氏于早年从翁源迁至佛冈,清代从佛冈迁移至此。夏氏祖先于清初从广宁威整白水带栏杆头村迁到清远文洞山茅坪村,民国时期从文洞山迁入。黄氏于1953年从清远高田下文洞观音岩迁入。潘氏从邻近的大塘村迁人。张氏于1964年从清远高田文洞乡毛叶坪村迁人。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5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和粤语。

  1948年,由黄日领导的附城独立中队的武工组,到新桥片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组织农会和民兵,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打击敌人。同年秋,根据斗争形势需要,成立农会,发展会员200多人,在农会的配合下,筹粮借枪工作进展顺利。当地群众在一年多时间内筹粮1.8万千

  克,筹枪100支。1947年7月一1949年9月,先后有吴灿、夏树德等24人参加了游击队。大水坑村的夏树德、夏西全兄弟在外出给游击队送信途中被敌人截获,双双被杀害,他们为革命牺牲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心里。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对新桥进行了扫荡,烧毁房屋,抢掠粮食财物,还抓走了3名群众。游击队迅速从其他地方送来救急物资,组织群众重建家园,被抓的群众亦由保长卢兆雨担保,最后用谷物赎回。1993年4月29日,根据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评划确认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的批复》,新桥管理区的大水坑、丫髻山、下大塘、仁禾、江陂洞和何屋等村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对新桥老区人民十分关心。经过努力建设,老区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村中通自来水、通电、通互联网,并建有一座三层高的文化室,建成了运动场、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大水坑村于2015年被评为广东名村、清远市卫生村,2016年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成功创建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

  大水坑村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创建成果,让美丽乡村建设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助力提升。通过土地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引进资金,开发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大水坑“清远美食村”已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开门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