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洲村,位于石角镇中部,距镇人民政府1.6千米,村域面积约1.34平方千米,始建于明代,村名原为“下灵洲”,又写作“下陵洲”。村庄坐落于北江干流东岸河堤边的小洲上,过去俗称“零丁孤洲”,取谐音而得名灵洲村。其时洲上分布着两个自然村,该村位于南面,故得名下灵洲。1983年修建北江大堤,村子整体迁至堤内现址重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现分为灵一、灵南和灵北3个村民小组。村舍坐西向东,沿北江大堤自北向南连成一片。村庄地处北江沿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低洼。北江河在村后自北向南流淌。村北面是石角墟和石角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北江大堤石角管理所位于镇人民政府西北面的北江大堤旁。

  明代,该村属清远县清平乡。清初,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卫宁(保石卫)安良分局。1930年,属回岐区卫宁乡;1941年,属清远县回岐区石角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清远县第九区灵洲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灵洲大队。1959年,属石角人民公社。1983年,属石角区灵洲乡。1986年,属石角镇灵洲行政村。1988年1月,属清远市清郊区石角镇灵洲行政村。1988年6月,属清城区石角镇灵洲行政村。1990年,属石角镇灵洲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石角镇灵洲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刘姓,其先祖刘英玉从郁南连滩东坝虎山村迁徙至此,至今已繁衍14代。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577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目前,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

  村庄迁建于20世纪80年代,村落布局整齐有序。建村时按规划实施,村前第一排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二层楼房,每座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其他民居也多为二层楼房,布局多为三房一厅。

  村中所有巷道在20世纪末已实现硬底化,且宽阔、整洁。干净平整的巷道和整齐划一的房屋,给人一种简单而舒适的美感。村中建有文化室2间、篮球场2个,有线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早在2008年,灵洲行政村就投入资金近30万元,修建垃圾屋,在14个自然村中每村至少建有2个垃圾池。并于当年6月份成立了清远市首个村级环卫队,每天进行街道清洁和垃圾处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2009年6月,灵洲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北江大堤于1954年12月进行筑闸联围和全面整修加固,正式定名。北江大堤位于北江下游左岸的堤防,是广州市防御西江和北江洪水的重要屏障,属国家一级堤防。清远市的石角围(今北江大堤石角段)始建于明代,名为清平围。这些堤围至清初虽分散未成为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规模,且其防护范围较广,关系到广州的防洪安全,清朝时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

  大堤保护区是历史上洪水泛滥地区,历史上洪涝灾害不断。其中,1915年(乙卯水灾)、1982年(“5·12”特大洪水)和1994年(“6·19”水灾)的三次特大洪水,影响尤为严重。为纪念北江抗洪抢险的壮烈历史,弘扬崇高的抗洪精神,石角镇委、镇人民政府经与北江流域管理局协商,在石角墟边北江大堤旁规划建设石角抗洪抢险纪念公园。该公园于2011年9月开始规划建设,2013年5月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纪念公园总投入800多万元,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有雕塑主广场、群众舞蹈广场、太极广场、单车绿道、廉政宣传阵地,以及其他休闲体育设施一批。该纪念公园的建成和使用,为石角群众提供了一个便利、优美的休闲和锻炼场所。

  村庄西面北江畔有一个长约3千米、被称为清远“马尔代夫”的著名沙滩。沙滩距离清远市区仅20分钟车程,是众多摄影爱好者以及野营爱好者常来“打卡”的地方。大堤的码头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每天下午,游客们还能买到鲜美的北江河鲜。

  灵洲村代表人物为刘志坚(1875一?),民国时期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曾任岐新中学校长、清远县教育科科长,协助朱汝珍编纂《清远县志》;刘志坚长子刘伯苏,又名刘孟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清远一中副校长、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