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龙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5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代,传说建村初期的一天,一条红色的龙船沿着潖江从远方缓缓而来,在村前河湾停靠数日不去,故当地村民把此地称为龙船埠,也有人称之红船埠。1950年后,改名为上龙村。村庄坐落在丘陵地带,民居朝向大致是坐北向南,背山面田。

  村落形成时,属清远县潖属潖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潖属永安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潖江区义永乡。1948年,属清远县潖江区义永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清远县第五区龙埗乡。1955年,属清远县江口区。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65年,属清远县华侨农场龙埗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华侨农场龙埗工区。1992年,属清新县华侨农场龙埗社区。2000年,属清新县清侨镇龙埗社区。2003年,属清新县江口镇龙埗社区。2004年,属清新县飞来峡镇龙埗社区。2009年3月至今,属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龙埗社区。

  世居村民有陈、黄、邝、林四姓。陈姓祖先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四会县迁至清远潖江口黄洞涌大路坳,清代从大路坳迁移至此。邝姓于1968年从龙埗大路坳村迁入。林姓祖先本是一名军人,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国共合作抗战期间,因受伤无法联系上部队,流落至此定居。黄姓源流不详。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为35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蕉,以及养殖猪、鸡、鹅及四大家鱼。1965年,国营清远华侨农场和当时的龙埗大队签订了并场协议,把龙埗大队包括上龙村在内的15个自然村的土地、资产并入华侨农场,把当年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吸收为农场职工,由农场统一安排工作。现时青壮年以外出经商、务工居多,留守村民已改变传统耕作模式,或是连片种植经济作物,或在鱼塘进行立体种养,水面用于养鱼,塘基上通常会修建一两座大棚,饲养猪、鸡、鹅。大蕉是该村特色农产品。

  村中有一座天德陈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2006年重修,三间二进布局,占地面积约184平方米。硬山顶,正脊灰塑博古,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四角飞檐。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九架,明间前设双步廊。凹门斗式门面,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刻“天德陈公祠”,落款时间为清光绪三年岁次;墙楣彩绘花鸟壁画。次间墙壁开方形直棂窗,明间前砌三级台阶。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抬梁式构架;堂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六架卷棚顶。该祠堂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曾做学校使用,2011年11月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民建新房要进行“上梁”仪式。过去修建砖瓦房,当厅堂两边山墙砌好后,将选好的又大又直的梁木漆上红油,中间贴上八卦龙凤图案,贴上“金玉满堂”“福禄寿全”等金光字样的红纸,升上厅堂山墙顶安放好,谓之“上梁”。上梁时,屋主燃放鞭炮,泥水师傅在升梁时一边说吉利话,一边向下面人群撒油糍、糖果、水果等,人群争先抢拾,满堂喜庆。上梁之日,亲戚朋友备猪肉(或公鸡)、烧酒、油糍之类礼物齐来庆贺,上梁仪式结束后,屋主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建筑师傅和泥水木匠。20世纪80年代,村中所建房屋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村民一般把铺扎第一层横梁的第一条钢筋的时候当作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