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考核中,考核组对清远市作出了“清远市干部培训工作呈现出主题新、档次高、效果好的特点,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市干部培训新路子”的高度评价。2012年1月,清远市“构建欠发达地区干部培训特色机制”被授予全省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奖。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委组织部,对我市积极探索适应清远实际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思路、新做法进行了采访。

  政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

  知名学者郎咸平的课堂上,密密麻麻坐了900多名干部,“组工论坛。全球VIP大讲堂”的会标显示着这堂课的特殊所在。这并非是一线城市的盛况,而是在清远,政企联动致力干部培训的成果之一。
  自2008年起,我市开创“组工论坛”培训方式,先后举办了29期富有特色的大型论坛。“请进来”郎咸平、巴曙松、张昭忠等国内著名专家、顶尖学者陆续前来主讲。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的“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深外交家吴建民的“世界的变化与中国外交”,广东“十二五”规划研究智囊之一的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珺的“城市化与清远发展”等,撑起了清远干部的国际视野和知识宽度。市委组织部创新思维,与广东移动清远分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政企联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依托国内知名高校资源,分级分类培训干部,开创了干部培训工作新局面。
  “学,然后知不足,求是方能促发展",到浙江大学学习后,一位学员感慨“走出去”让他找明白了差距,发现了问题,启发了思维。“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创新,要循序渐进,锲而不舍。”一位来自财税系统的学员建议,借鉴杭州市的经验,成立“马上办”办公室,为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另一位来自建设系统的学员说:“杭州,震撼了我们,杭州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及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令人思考。”
  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省外著名高校举办了18 期培训班,培训干部近1100人次,并与浙江大学等8所国内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全市干部培训拓展了更多更广的渠道。

  学历提升,将课堂办到了田间地头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落后在观念,欠发达地区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干部思想建设更要转型升级”,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干部敢想会干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培训的结果。
  为了把培训延伸到全市各县、镇、村、组,市委组织部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建立起市级培训以县级干部为主体,市直单位以行业培训为主体。
  县级培训以科级干部为主体,镇级培训以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为主体,村级培训以普通党员群众为主体的“五级联动”培训格局,每年统筹规划全市“巡回送课”、“送课下乡”、“送课到村”工程,满足各层级干部培训需求,有效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仅2010年,我市就培训干部5万多人次。
  而清城区依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平台,2011年开办了首期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学历提高班,把普通村官变成大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区50%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达到大专或在读大专,通过学历提升培训,打造一批高素质村宫。”清城区委组织部长刘春亮介绍,去年,在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后,清城区仅有21%的村、社区“两委”干部是大专以上学历。针对这一现状,清城区委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新型村官学历提升办学模式,与清职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以政校合作模式推动“村官学历提升工程”的长效运作。培训内容除了设置“三农”工作所需的大专学历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农村实用技术和电脑操作、政策法规、演讲口才等课程,把学历班办成“农村干部的MBA",并且建立了村干部学员校外学习实践基地,将“课堂”办到了田间地头,让村干部通过“校园学理论、田间学技能、现场学本领”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效果。
  如今,首期学历提高班有64名村官通过成人高考并录取成为大学生,录取率达到82%。

  网络培训,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学习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培训自然离不开网络。我市干部培训用好用活了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扩大培训受众范围,让干部形成随时学习的方式。市委组织部通过清远移动公司建立了“组工说客”平台,从《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等读物中摘选重要知识内容,以“组工说客”短信形式进行连载发送,并开展“有奖问答”互动学习活动;2012年7月1日起,再增设“党旗飘飘”手机信息平台,创新党员学习教育方式,覆盖全市所有中国移动的党员用户。同时,运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网络教育培训。市委组织部认真摄录每期干部培训班课堂教学和论坛讲座等,把影像资料上传到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供广大基层干部上网学习。网络信息将培训延伸到了镇村一级,使清远广大基层干部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干部人人受教育、干部培训达规模的目标。
  清新县的培训工作,还由此发展出自选动作。在其“周思考、月学习、季讲坛”系列活动中,记者了解到,清新县独创了“得失体会”短信平台交流的新鲜经验,每周在县领导班子的周工作日记里,摘录短句,通过短信平台作为“得失体会”发给全县干部交流学习。如“乌坎事件”后,县领导一句感慨:“不主动找麻烦,就会有麻烦”至今让干部回味深思。

  长效机制,学习、实践、提升、再学习

  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为深入、有效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将干部培训考核结果、干部培训情况与干部选拔使用相结合,有效杜绝了不培训上岗就提拔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大对干部培训的监督力度,严格考勤和考核工作。2010年12月,我市发出了《关于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考核工作的通知》,各地各单位认真围绕集中培训、读书交流、脱产学习等情况组织了自考,总结了做法,推动了工作。
  完善经费保障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费纳入每年市财政预算,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安排培训经费使用。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完善集体学习制度。完善市、县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学习活动;建立市、县直机关“月学”制度,每月至少组织1次干部集中学习活动。近年来,市委理论中心组每年都围绕园区建设、城镇规划建设等不同主题,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并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对于清远干部培训工作的探索方向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干部培训中注重“学习一实践一提升一再学习”的科学学习过程,不断强化培训实效,避免一次性和程式化的传统培训方式。下一步我市准备推进企业家的培训工作。“清远的先导企业比较缺乏,暂时还没有本地孵化的上市公司。我们经过调研思考,准备开办上市企业培训班,为企业家借力借脑,加强本地上市公司的培育。”

  (摘自《清远日报》201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