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村,位于源潭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5.1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孔氏、梁氏先祖从广东南海迁到此地而成。当时此地果树成林,鸟语花香,尤其是龙眼树居多,故取名为果园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径1米以上的果树仍有十几棵,“文革”时期果树全部被砍光,现村子周边已楼房林立。
大吉岭村,位于源潭镇的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6.6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3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代,由温姓族人来此定居而成。村子面向东北,背靠大吉岭,村以山为名,故取名大吉岭村,亦寓吉祥之意。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房屋较为集中,村前有椭圆形池塘,南面500米处是百龙山,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现植被以桉树为主。
龙狮田村,位于源潭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6.8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8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朝,由潘氏先祖从长宁县(今韶关市新丰县)沙田镇搬迁到此而成,由田一村、田二村、田三村、田四村、田五村等5个村民小组组成。因村背后山像一条巨龙,其中一座山又像一个狮子头,村子前面是一大片水田,故取名为龙狮田村,别名龙溪村。
青龙岗村,位于源潭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6.4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明末,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因后山形似青龙,故名青龙岗村,后因人口增多而拆分为青上、青中、青下等3个村民小组。村庄地处丘陵地带,村前是鱼塘和大片农田,村后为山丘和陶瓷工业园区。
莲塘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4平方千米。因村前有三口鱼塘相连,排列似莲花状,再加上当时鱼塘里常种满莲花,故取名莲塘村。因为人口增多,后来又分为连塘一村、连塘二村和连塘三村。该村约形成于明朝初期,由杨氏祖先杨公臣带领家人迁此定居而成。
上台前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3.3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6平方千米。清代,由叶氏先祖率领族人从今韶关市新丰县迁到此定居而形成。以前村口有一块形状像一枚铜钱的田地,中间有一条小路,宛如一条扁担,看起来像抬着一枚铜钱,简称“抬钱”,后因谐音叫作“台前”。
桃君坑村,位于源潭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6.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村落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因村后山形似鲜桃而取名为桃君坑村。人民公社时期,原桃君坑村划分为两个生产队,东面为桃一村,西面为桃二村。
鱼仔坑村,曾用名龙猪岭,位于源潭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5千米,村域面积约1.45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由南迁移民陆续聚居而成。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先祖早年迁徙至清远峡山山麓龙猪岭下(今鱼仔坑村)种田为生,因村旁大楠塘有一条小溪长年在村前流过,村民随时都可以捉到鱼,故得名鱼仔坑村。
蕉坑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千米。村域面积约0.5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朱氏先祖朱德璋带领其兄弟家人迁移至此定居,后人口逐渐发展而成。由于建村初期村民开垦蕉园以维持生计,故取名为蕉坑村。
瑞庙山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0.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52平方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建村时此地有一片树林而取名为树木山,后因村内建有庙宇,有庙又有山,故改称树庙山,因地域发音不同,村民称瑞庙山,沿用至今。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