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君坑村,位于源潭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6.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村落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因村后山形似鲜桃而取名为桃君坑村。人民公社时期,原桃君坑村划分为两个生产队,东面为桃一村,西面为桃二村。
鱼仔坑村,曾用名龙猪岭,位于源潭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5千米,村域面积约1.45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由南迁移民陆续聚居而成。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先祖早年迁徙至清远峡山山麓龙猪岭下(今鱼仔坑村)种田为生,因村旁大楠塘有一条小溪长年在村前流过,村民随时都可以捉到鱼,故得名鱼仔坑村。
蕉坑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千米。村域面积约0.5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朱氏先祖朱德璋带领其兄弟家人迁移至此定居,后人口逐渐发展而成。由于建村初期村民开垦蕉园以维持生计,故取名为蕉坑村。
瑞庙山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0.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52平方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建村时此地有一片树林而取名为树木山,后因村内建有庙宇,有庙又有山,故改称树庙山,因地域发音不同,村民称瑞庙山,沿用至今。
上冠带村,位于源潭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7.9千米,村域总面积约2.7平方千米,始建于清初,由于当时土地纷争,上级官府为平息民愤,指派当地官员带领村民到此定居而形成村落。村民以官带为名(“冠”与“官”谐音),取名为上冠带村。
鹤棉布村,位于源潭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1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明末,由叶氏祖先从广州增城迁徙到此地谋生、定居而成。村背后山形似一只正在睡觉的鹤,故有鹤眠之名;又因山腰有一凸出平地,村落建于这一平地之上,因此村取名为鹤眠饰村,后演变为粤语同音的鹤棉布村。
踵头塱村,位于源潭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潘氏祖先从新丰白沙迁徙到此地谋生而成。据村中老人讲述,因当时此地名叫踵头,田地位于低洼地,村庄建在高塱处,故名踵头塱村。
沙步村,一作“沙埗村”,位于石角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据村民口述,吴氏先祖吴广贤以教书为业,从顺德水藤落户于此,繁衍生息。因人口众多,目前分为东一、东二、南一、南二、西一、西二、安一、安二和北社共9个村民小组。该村坐落于北江流域低丘平缓地带。
虎山村,位于石角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始建于明初,由开基祖吴德聪从南雄珠玑巷移居此地谋生而成,因此地名虎山,故村取名虎山村。1980年,虎山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虎山一、虎山二、虎山三、虎山四),连片混居,不分彼此。该村坐落于北江流域的低丘平缓地带,民居坐西向东,四周良田、鱼塘环绕,西南边有大基岭山。
西头村,位于石角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9.7千米,村域面积0.69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林氏先祖在朝辞官后,率领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此地聚集,买地而建成村落。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西头村。村庄坐落于北江沿岸冲积平原,东面绿树成荫,一片湖光山色,西北面是自东北向西南流淌的北江。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