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位于石角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8千米,村域面积约0.9平方千米,由和二、和三、和四3个村民小组构成,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年),由叶、何两姓族人先后迁居于此而形成村落。该地原名德和围,又名上回岐,20世纪60年代改称和平大队,后称和平村。村庄坐落于北江西岸、回岐山东北麓,背靠回岐山,三面环水,村前有月牙形大池塘,东临北江,东北有北江石角渡口,西南为开阔农田,西北靠回岐山脉,北面是平塘水库。
下回岐村,位于石角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4千米。村内池塘密布,东面紧邻北江,北有新寮村,南有岗仔村,西有过岐村和羊寮村。村庄始建于明代,因村西有回岐山(海拔120米),上游有上回岐村,故名。村庄坐落于北江西岸冲积平原,聚落呈块状分布,沿北江西岸而建。
担水坑村,位于石角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村域面积0.31平方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因村庄原址位于现址几百米后的山坡上,人们需挑水(俗称“担水”)食用,故名担水坑村。该村坐落在北江西岸、南北走向的回岐山东麓,民宅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前有两个大水塘,村东600米处有北江往西南流去。
付合村,位于石角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村域面积0.43平方千米,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村名原为“芋荚塘”,后雅化为“富合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简化为今名。村庄坐落在北江西岸、南北走向的回岐山东麓,民宅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前有一口大池塘,村东南600米处有北江往南流去。
过岐村,位于石角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5千米,村域面积0.35平方千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叶氏迁居此地而成,因村前有坑渠,过渠后就到此村,土地改革时期划村而得“过渠村”,现称过岐村。村庄坐落于北江西岸、南北走向的回岐山东麓,位于庙坑、锦霞洞旁的冲积平原上,民宅坐西北向东南,村旁有一口大水塘,西北有蚺蛇坑,北面1.2千米处有简洞坑水库,村前600米处有往南流的北江。
旧岭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南部,距离镇人民政府15千米。村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始祖李炽堂(原名房忠,别号昌伙),偕同宗兄弟由翁源皇古庄率领族人迁移到此地,初称九岭村,后人改称旧岭村。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东为岭地,西与大迳村相邻,北临广乐高速公路。
下洞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南部,距离镇人民政府20千米,始建于明代中期,由李氏开基祖李伯智率领族人迁至此地,以打铁为生,后开荒造田,定居繁衍而成,故初名李屋村。明末清初更名为霞洞,因常有云霞飘然山间,景色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写为下洞村。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前有月牙形池塘,背靠大岭头山。
沙迳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2.8千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苏氏先祖从英德黎溪迁至此地而成。因从前村子被一条沙迳(穿越山坳的沙路)贯穿,后此路成为村中的主要道路,故称沙迳村。村庄坐落于潖江中下游南岸边缘的山谷中,距潖江1.4千米。民居依山而建,坐南向北,村前两侧各有一口池塘。
湖洞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6.9千米,是湖洞村委会的所在地。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大燕河在村西350米处流过。村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依山傍水,东面群山连绵,西面京广铁路贴村而过,北面跨过山岗有新湖车站。民居临湖而建,因地势较低,旧时汛期常发生水灾,村民会搬入山中洞穴居住,汛期过后又回到湖边居住,久而久之就形成“湖洞”一说,故取名湖洞村。
叔伯塘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6.2千米,始建于明代后期,村中有黄、毛、邓等姓,因各姓族人和睦相处,亲如堂兄弟(俗称“叔伯兄弟”),又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似水塘,故名叔伯塘村。村庄坐落在丘陵地带,民居建在山麓,坐东向西,呈分散块状。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