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村,位于石角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9.3千米,村域面积0.45平方千米,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林氏族人从西头村分迁至此地而成。因村中有块大石而取名中石村。该村坐落于北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村居坐东北向西南。村中有一池塘,北江自北向南从村庄西侧流过。
虬迳村,位于石角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11千米,村域面积2.5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八百年,因靠山面水而居,山岭中有一排蛇形的百年参天古树,“虬”与“蛇”均俗称“小龙”,故得名虬迳村。该村坐落于低丘缓坡地带,民居坐东南向西北,背靠虬迳山,东南邻大坑水库与万科城居民小区。大坑水库灌溉着200多亩良田。
竹园村,位于石角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域面积约0.8平方千米,由竹园旧村和竹园新村构成,新旧村南北相距100多米。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此处多竹,故名竹园村,曾用名金竹村。该村坐落于低丘缓坡地带,村前有池塘,东面有华国岭、狮子头岭,东南面有大坑水库。
下元村,位于石角镇东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域面积0.4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何氏最早迁入此地,当时此地为一山岗,古树参天,林木茂盛,四处地势低洼,水中有鱼虾,吸引众多的白鹤在此栖居,故名鹤留村。
郭边村,位于石角镇北部,距镇人民政府3千米,村域面积约0.83平方千米。郭边村由新村和旧村构成,南北相距百余米。该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由郭氏从今清新区太平镇大布岗迁入而成,根据村民姓氏和地理位置来命名。
南村,位于石角镇东部,距镇人民政府3.2千米,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聚落呈长条形,村舍坐北向南。1915年扶基头大堤决堤,将村前小坑冲刷成一条小河(俗称“小海”,今已截断为多口长方形水塘),称南村海。后村亦改称南村,别名金坑村,分为南一、南二两个村民小组。村庄坐落于北江与大燕河冲积平原、石角丹霞地貌丘陵群西边地带。
宋屋村,位于石角镇东南面,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始建于清代,因世居村民皆姓宋而取名宋屋村。村庄坐落于低缓丘陵地带,东有打捌岭小山,东北有花兜水库,西有七星岗、乐排河,北有东江桥。
石龙头村,位于石角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域面积约1.6平方千米,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陈氏族人聚居而成。因村子建在一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南临乐排河,形似卧龙饮水,故取名石龙头村。1952年由于人口发展快,按其方位分东、西两个村民小组。该村坐落在缓坡平原地带,村屋坐北向南。村前有连片鱼塘和乐排河,美林湖(花兜水库)至兴仁的乡道在村中穿过。
塘头村,位于石角镇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5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冯孟一携族人自南海石涌迁居至此繁衍生息而成,因村庄建在池塘入口而取名塘头村。后由于人口增多,村域面积不断扩大而分为冲下、大岭头、坑巷、十二晚、十三晚、石顶、围基、新屋共8个村民小组。
雷屋边村,位于石角镇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氏先祖迁移到此定居建村,取名雷屋边村,后因人口增多,村域扩大而分为雷南、雷北2个村民小组。村庄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低丘陵平缓地带,坐北向南,村边有多口水塘,东面有田心村委会办公大楼,西面有广清工业园。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