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相传上古时期,黄帝的将领中有叫周昌的人,后以为氏;商朝时期,商太史中有一个叫周任的人,子孙亦以周为姓。但因周昌、周任均无世系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皆将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朝,认为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郑姓源于姬姓郑国,是一个因采用国名而产生的姓氏。史载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故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入朝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一位被称为太史伯的求教自保办法。
赖姓源于古赖子国,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国名为氏的姓氏。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兄叔颖于赖,建立赖国。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灭掉,赖国贵族中的一些人逃亡到附近的罗国和傅国,改姓罗和傅;另外一些人则相率北迁,到达鄢,并留居下来,以原来的国名为氏,称赖姓。
胡姓的主源与一个谥号有关,与陈姓同源,是西周初年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的开国国君胡公满的后代。胡公满姓妫名满,“胡公”是他死后的谥号,故称胡公满。他是帝舜的后裔。胡公满死后,他的子孙中有人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因而产生了中国胡姓。
廖姓的起源与古蓼国有关。古代有两个蓼国: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一在今河南固始县北蓼城岗,西周封置,受封的是皋陶的后裔。尔后,这两个封国先后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蓼国王族,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氏,从而在中国姓氏大家庭里出现了廖姓族群。
莫姓是一个来源比较复杂的姓氏,其中一支相传是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的后代。颛顼时,子孙中有一人分封于鄚(今河北任丘),后来,这支居住在鄚的颛顼帝的后代便以地名为氏,姓鄚,后又去掉姓氏“鄚”字右旁的“邑”,以莫为姓。另一支相传出自先秦时期的楚国。
温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唐叔虞之后,另一支出自卻至的后代。唐叔虞是古帝颛顼高阳氏的后代,西周周成王的胞弟。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建立唐国。叔虞又封其子孙中的一人食采于温(今河南温县),此人的后裔便以食邑的名称命氏,成为最早的一支温姓中国人。
丘姓的主源出自姜姓,是西周初年齐国的创建者姜尚的后代。姜尚受封于齐后,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史称齐太公。他的子孙中,有一部分人以国都的名称为氏,称为丘姓。邱姓,原本为丘姓。清雍正二年(1724),丘姓人奉皇诏要避孔子名讳,于是在原姓氏“丘”的右旁加上“邑”部,改成为邱姓。
郭氏是出于虢氏声转而得的姓。西周时期有东虢,东周初年有北虢、西虢,均为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先是东虢为郑所灭,随后,西虢为秦所灭,北虢为晋所灭,虢王后裔为纪念亡国之痛,便以虢为氏。在古代,“虢”、“郭”字异音同,并通用,久之,虢氏因声转而演绎成郭氏。
叶姓,常令人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这个典故,寓意深刻,流传深广。但它毕竟只是一则传说,纯属虚构。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危的颇有作为的人物。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