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清远城地形低洼,每年春夏两季,北江河泛滥成灾,居民深受其害。当地有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某年,洪水泛滥,北江两岸一片汪洋,很多居民来不及逃生,在洪水中苦苦挣扎。一名叫张易的青年渔民,费尽最后一点力气,把梧桐树上的几只小凤雏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江底溺水而亡。随后,觅食归来的母凤凰赶回来营救自己的孩子,看见了张易舍己救凤雏的一幕,心生感激。于是,就用它自己庞大的身躯架在洪水泛滥的江面上,让灾民通过其身体爬向高地,许多灾民得到凤凰的帮助,死里逃生,化险为夷。而与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的凤凰,却因泡水太久直到力尽沉入江底而死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人凤相救的传奇,便把清远城又称作凤城。当地传说,有凤凰于北宋端拱元年(988)飞至清城,栖于廨舍;明万历十九年(1591),凤凰又飞至清城,高岗啼鸣,引来百鸟朝凤。

清远标的建筑

  为纪念神鸟凤凰福临清远,当地人民相继修建了凤凰台、凤凰楼、凤羽桥、凤仪亭等建筑,以此寄托对凤凰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明代以来,悲壮的凤城传说激活了清城士人的灵感。明代贡生向荣曾编辑整理了以“凤台”命名的《凤台诗选》,后有孔熙、李祥、白凤生文士步其后,相继编辑《凤台诗选》二、三集和《凤山诗文选》。除凤城以外,清远各地都有“凤迹”可寻,到处都有“凤音”可闻。在清远地名中,以“凤”为名的镇、街、村别具神韵。

凤凰楼,起凤里

  凤城的传说与当地其他风物传说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清远传统文化。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传说,对研究当地的精神信仰、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凤城”的另一种说法是:“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这里所说的地图并非今天的清远辖区地图,而是清远古代县域地图。

清远古地图

历史沿革

  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理。南海郡下辖四县一区,分别为:番禺县、龙川县、四会县、傅罗县(即博罗县)和揭阳戍守区,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其时清远市境尚无政区设置,今清远南部地区隶属番禺县管理范围,北部隶属长沙郡管理。

  秦朝末年(前206年),南越郡尉赵佗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时期,清远南部地区仍属番禺县管辖。清远市境最早的政区建置为桂阳县(今连州等地)。其设立时间一般认为在西汉文帝(前179年—前164年)初年或更早,隶属荆州桂阳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南下,结束南越国的统治。同年,在今清远市境设立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其中,中宿县隶属交趾部南海郡,阳山县、含洭县、浈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为今英德市地),隶属荆州桂阳郡。东汉时期,今清远市境政区设置及隶属关系略有变动。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州治广信。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州治迁番禺,广州从此成为相当于现今省级行政区的政治中心。中宿县由隶属交趾部南海郡相应改为隶属交州南海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阳山县并入含洭县。

  三国时期,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划出交州东部的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设置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广州之名。吴甘露元年(265年),阳山县复置,与桂阳、含洭、浈阳、中宿4县归属新设立的荆州始兴郡。清远全境属吴国荆州。

  西晋时期(265—316年),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原属荆州的始兴郡改隶广州,清远全境隶属广州。东晋时期(317—420年),始兴郡由隶属广州改隶荆州析出的湘州,清远全境归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与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行政区划变化纷繁,许多郡县属地不详。刘宋泰豫元年(472年)湘州始兴郡改称广兴郡,清远市境属广兴郡。南齐建安四年(479年),广兴郡改回始兴郡,清远市境属始兴郡。梁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在中宿县地置清远郡,辖中宿(今清城、清新)、威正、廉平、恩洽、浮护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清远之名由此而始。同年,梁武帝在含洭县地(今浛洸镇)设立衡州和阳山郡,衡州辖阳山郡、始兴郡(今韶关市境),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含洭、浈阳、广德(今连山,置县于506年,后改称广泽)等县。这一时期,清远市境置有1个省级政区(衡州),2个地市级政区,堪称辉煌。梁大同元年(546年),衡州分作东、西二衡州,东衡州治所在曲江,西衡州仍在含洭县。西衡州领阳山、梁乐、齐乐三郡。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4县,梁乐郡辖梁乐县(今阳山县地,后改称宣乐)、洊安县(县地不详),齐乐郡辖希平县(今连南、连山县地,后改称熙平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四年(572年),翁源县划归清远郡管辖,市境其他政区设置不变。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鉴于南北朝滥置郡县之弊,开始大规模调整、撤并政区。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翁源等6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滨江一带),隶属广州南海郡;废阳山郡改置连州,西衡州改名为洭州。从此,清远县开始作为一个政区存在,一直延续到1988年建市,时间长达近1400年。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废洭州置含洭县。仁寿元年(601年),广泽县改称连山县。大业三年(607年),清远县、政宾县、含洭县属广州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洊安县、熙平县属连州熙平郡。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从这一时期开始,清远南部地区(包括现今的清城、清新、佛冈、英德)长期隶属广州管辖。

  唐朝行政区划较隋有两大变化:一是改郡为州(天宝年间曾一度改州为郡);二是在州之上设道,形成道、州、县三级政区建制。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略有变动。唐武德四年(621年),熙平县并入连山县。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开元二十

  九年(741年),清远、浛洭(627年含洭改为浛洭)、阳山3县属岭南道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连山郡,属岭南道,辖阳山、桂阳、连山3县。乾元元年(758年),连山郡复改为连州。

  五代时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汉国。乾亨四年(920年),南汉国在浈阳设英州,领浈阳一县。乾和十五年(956年),市境政区清远、浛洭二县直属兴王府(广州)管辖,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归连州管辖,浈阳县归英州管辖。

  宋代行政区划,基本袭用唐制。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国设15路,由唐代岭南道演变而来的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的名称,即由此简化而来。这一时期清远市境政区稍有变化。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浛洭改称浛洸。乾兴元年(1022年),浈阳改称真阳。政和元年(1111年),清远县属广南东路广州,桂阳、阳山、连山县属连州,真阳、浛洸县属英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连山废县,十二年后复县,改称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为英德府。

  元代在岭南的政区设置分为省、道、路(州、府、司)、县四级,今广东境内分属江西、湖广两行省。今清远全境隶属江西行省属下的广东道(宋代的广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程山县复称连山县。至元十七年(1280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治所在连山。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再降为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浛洸县、真阳县并入英德州。至顺元年(1130年),在今清远境内所设的政区有:清远县,隶广东道广州路;英德州(除管辖已并入的浛洸、真阳地域外,另辖翁源县)、桂阳州(辖阳山县)、连州(辖连山县)直隶广州路。

  明代在全国的政区设置分为布政司(初期为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改广东道为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称广东布政司),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将过去长期与广

  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给广东统辖,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清远境内政区设置变动不大。同年,英德州降格为英德县,属韶州府;撤销桂阳州,并入连山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在原来桂阳州的治所设立连州(即后来的连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连州及其所辖的阳山县和连山县改属广州府。万历十年(1582年),清远政区有:清远县、连州及所领阳山、连山2县,隶广东布政司广州府;英德县,隶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在全国的政区设置分为省(初为布政司,康熙时改称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厅)三级。“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代广东布政司相同。清设“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初驻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广州。这一时期清远境内政区设置总体保持稳定,最大事件是佛冈直隶厅的设立。清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改为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司,辖阳山、连山2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朝从清远、英德2县划地设立佛冈直隶厅。嘉庆二十一年,连山县升格为连山绥瑶直隶厅,统管“连阳”瑶务,宣统三年(1911年)复称连山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广东省清远境内设置的政区有1个直隶州:连州,属南韶连道,直隶广东布政司;2个直隶厅:佛冈、连山,分别属广肇罗道和南韶连道,直隶广东布政司;3个县:清远、英德、阳山,分别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南韶连道韶州府、南韶连道连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相继设置绥靖区、行政区、行政督察区。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连山直隶厅分别改为连县、连山县。民国三年(1914年),佛冈直隶厅改为佛冈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设立连南县,隶属广东第二专署行政督察区。

  1983年7月,韶关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清远、佛冈两县从韶关地区划归广州市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地区级政区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称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英德县、阳山县、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清远市所辖。

历史文化

综述

  清远市的摩崖石刻量多质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内容广杂,书法多彩,其中有韩愈、周敦颐、苏轼等名人题刻,其中巾峰山摩崖石刻、观音岩摩崖石刻、贤令山摩崖石刻、南山摩崖石刻、碧落洞摩崖石刻、大云洞摩崖石刻及峡山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语言

  据统计,清远市常住人口中,广府人约占70%,客家人约占25%。粤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清城区、清新区、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清新区、英德市、佛冈县、阳山县以及连州市、连山、连南部分地区;瑶语主要分布在连南的三排、南岗、大坪、金坑、盘石等乡镇以及连山西部的三水乡和大旭山林场;壮语主要分布在连山南部的永丰、福堂、上帅、加田、小三江等乡镇以及太保镇上坪管理区; 清远鹤话(亦称“鹤佬话”,当是“福佬话”的俗称),属于闽方言中闽南话系统的潮汕方言,主要分布在源潭,龙塘、洲心、石角4镇的部分管理区。本音系以洲心的佛祖管理区的鹤话为准,这一带讲鹤话的人主要从潮州揭阳迁来,已有200多年。

非遗

  瑶族耍歌堂
  瑶族耍歌堂自明代起,就已经成为清远排瑶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也是一场集纪念先祖、追忆历史、庆祝丰收、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民间盛会,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瑶族耍歌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主要分布于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聚居地,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耍歌堂”,排瑶同胞聚集到村前的广场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长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可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群舞表演的人数不限,人数愈多气氛愈热烈。舞蹈的特点是动作粗犷、刚健,节奏明快、敏捷。2008年6月,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是英德市民间一项特色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英德望埠镇等地。英石假山盆景主要以英石为构件。英石,是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在长期自然风化、剥落的作用下形成嶙峋奇巧、峻峭疏秀、空透玲珑的千姿百态,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2008年6月,英石假山盆景制作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连山瑶族小长鼓舞
  连山瑶族小长鼓舞,也称长鼓舞,为清远连山地区过山瑶的民间舞蹈。小长鼓舞,每套动作均可独立成章,精细含蓄,刚柔兼备,手足严谨,上下身和谐统一,朴实而潇洒,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瑶族长鼓舞于2007年先后列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婚俗
  排瑶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回门五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情意绵绵,底蕴深厚,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2014年11月,瑶族婚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布袋木狮舞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木狮”,是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流传于连州市三水、瑶安等瑶族乡村,约有100多年历史。木狮舞属于瑶族祭祀舞蹈,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浓缩表现了当地瑶族的文化艺术及风情习俗,多在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活动,寄托了追念祖先迁徙的艰辛、祝愿族人生息繁衍兴旺发达的情感。其多元的文化特征颇具学术研究价值。2021年6月,瑶族布袋木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文保单位

  慧光斜塔
  慧光斜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连州市慧光路,距市中心约1千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文物旅游景点。也是广东省历史名城—连州市的标志性文物建筑,是研究岭南佛教建筑和佛教传播较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始建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为木构塔,唐代改建成楼阁式砖木塔,宋代改建成砖室塔,1985年在每层的回廊上增加了栏杆,成为可攀登的古塔。慧光塔高九层十七级50.13米,其中塔刹高7.78米,外墙为土红色,平面呈六角形,内部为斗拱形结构,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塔身空心,有梯道可登,每层有回廊环绕,每层用砖砌出角柱、椽枋、斗拱、平座和檐面,层层向上递减,呈直线收缩,造型美观。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发现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序列,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各类珍贵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这些出土文物完整反映出岭南地区史前人类从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生计方式,逐渐向定居,更多利用植物、水生生物等广谱资源的生计方式的转变。

地方特产

  清城特产:清远鸡、乌鬃鹅。

  特色小吃:猪肚鸡、白切清远鸡、吊烧清远鸡、母鹅煲、母鸡煲、刀切糍、艾糍、洲心烧肉、洲心大粥。

  清新特产:骆坑笋、蒲坑茶、鸡心黄皮、砂糖桔。

  特色小吃:全菇宴、全羊宴、全鹿宴、石潭豉油鸡、浸潭豆腐、浸潭山坑鱼仔、浸潭山坑螺、浸潭豆腐、清远麻鸡。

  阳山特产:板栗、阳山鸡、阳山酥李、玉米、无花果、桐冠梨、粤北生态茶、红薯干。

  特色小吃:白切阳山鸡、麦羹(即玉米羹)等。

  连州特产:连州白茶、蜜枣、黄精、东陂腊乳狗、瑶安冬菇、星子黄烟、 孔塘烟、龙须草、东陂马蹄、星子红葱、水晶梨以及根雕、汉白玉工艺品,丰阳牛肉干。

  特色小吃:白切狗、瑶胞糍、狗脑煲、连州花肠、酿田螺、东陂水角、酸辣豆角干、黄茅粽等。

  连南特产:猴头菇、山楂干、无核山楂果、无花果、山菊花、红薯干、萝卜干、百合、蜜枣。

  连山特产:沙田柚、梅洞肉姜、太保白果、连山大糯、香粳米。

  英德特产:英德红茶:英红九号、英德绿茶:英州一号、苦丁茶、西牛笋干、英石。

  特色小吃:擂茶粥、卷筒糍、大湾菜包、东乡蒸肉等。

  佛冈特产:琶江鸡、芦笋、竹山粉葛。

风景名胜

  清远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龙山、瑶山、云开大山与北江、连江、滃江、潖江在这里交汇,从而孕育出雄奇险陵的高山峡谷,松涛如海的原始森林、纯如深闺的湖泊温泉,以及豪放古朴的瑶、壮民族风情。飞霞风景名胜区、广东第一峰、清新温矿泉、宝晶宫、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湟川三峡、三排瑶寨、大旭山瀑布群、新兴的以“唐风禅韵”为主体的御金街少林禅院和凤凰台等等。清远漂流、四驱越野车节是塑造“山水清远,活力之乡”旅游整体形象。清远旅游发展着力打造清新生态、飞霞风景名胜、英西奇特峰林、英佛湖光山色、连阳民族风情等“五条热线”和温泉休闲、漂流感受、山水风光、溶洞奇观、民族风情等“五大品牌”。

  连州地下河
  连州地下河位于连州市区以北25公里的东陂填。它藏在山势雄竣的大口岩溶洞中, 分三层游览面积达5.3万平方米,天然的洞口宽敝雄伟,置身其中,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
  2011年9月6日,连州地下河正式成为国家5A级景区。而且成为现有的广东仅有的9个5A级景区之一。

  飞来峡
  飞来峡飞来峡风景区历史悠久,有“风光誉南国,古迹遍峡山”之称。飞来峡又名禺峡、中宿峡、清远峡、位于北江中下游,全长9公里;是北江三峡中最险要的地方。

  少林禅院
  清远市以弘扬和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禅宗文化为主导而设立的御金街少林禅院,作为新兴的“人文”旅游景点,弥补了以清远市“唐风禅韵”为主题文化所打造的盛唐第一街——御金街中的“禅韵”这一长盛不衰的文化缺失。

  凤凰台
  根据清远《凤城传说》和汉朝的琴曲《凤求凰》而设计建筑的文化景观凤凰台,为前来清远观光的游客了解清远“凤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宝晶宫
  宝晶宫位于英城南郊7公里的燕子岩山中。未入“宫”门,“宫”外景色已让人驻足:三面环山,平静如镜的宝晶湖倒影着山色,几座青翠的孤山错落湖滨,九曲木桥连接湖心亭台,舟泛湖中,美景天成。而燕子岩的石崖上,是著名书画大师关山月所题“宝晶宫”三大鲜红石刻大字,每字有100平方米大,气势磅礴。

  碧落洞
  碧落洞坐落在宝晶宫南面约1公里山中,远远望去,一岭青山之中,如被开山大斧当面劈下,劈出一片40多米高的笔直岩壁,灰白的岩壁,在青山中分外抢眼。岩壁之下,一洞如新月垂地,一湾碧水从洞中流出,这就是碧落洞。溯溪望去,穿过幽暗的山洞,可见到洞的另一面折射的阳光,好一派穿山洞溪景致。步入洞里,洞顶高30多米,钟乳垂吊;洞左侧溪水成潭,蝙蝠飞掠,另有一洞可直通后山顶上。沿溪前行80多米,转一个弯,便是洞的另一边,只见洞外翠竹丛丛,不远处峰峦叠嶂,溪流曲折不知其源,又是另一番世外桃源景象。碧落洞自东晋以来便是游览胜地,留下了不少神话传说和摩崖石刻,当中以苏东坡父子的题诗最为珍贵。

  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市区西南面8公里的长岭乡子贡岭,是个尚未开发的溶洞,此岩有三大特色。

  茶趣园
  茶趣园位于英德市区西郊, 是充分展示著名茶乡英德的茶文化的特色景区。这里原是英德茶树良种繁育场,近千亩碧绿滴翠的茶林遍布山岗坡地。

  长湖
  长湖位于市区东南面10公里的群山之中, 是修建水电站截流翁江河后形成的库区湖,因群山相夹,湖的宽度仅是几十米至二百多米之间,却延绵25公里长,故得“长湖”之名。

著名人物

  清远市先后出现西汉中散大夫何丹,唐代两度为相刘瞻,南唐诗人孟宾于,北宋年间双双同登进士第陈铨和陈铸兄弟,明代兼理连阳、清远、英德、怀集、贺县七县军务的武略将军莫朝玉,清代嘉庆监察御史郭仪长和郑士超,清代“精通方脉、确断生死”的名医陈廷佐,清代抗倭先锋、台湾总兵吴光亮,清代末代榜眼朱汝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楷,孙中山卫士长邱堪,农民英才赖松柏,北伐名将陈可钰,红七军重要将领冯达飞,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国民党少将莫雄,驰名东江纵队的“突围将军”邬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