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40 位的姓氏:汪姓
2024-04-13
汪姓
汪姓从起源上看,主要有两源,其中一支出自远古时期的汪芒氏部落。大禹时期,汪芒氏迁到今浙江湖州一带。战国时期,汪芒氏接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西迁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汪。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鲁国公族。史载鲁国开国君主伯禽19传至鲁成公,赐其支子满食采于汪(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此后,这支鲁国贵族以封邑名称为氏,称为汪姓。
汪姓除上述两大支派外,至宋代时又增加了一支来源。据《六桂堂丛刊》载,宋初,福建泉州有位叫翁乾度的人,生有6子,他让6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为姓,从此,这一姓便分为6姓。其中第6子翁处休分为汪姓,便改姓名为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都以才学知名,同中进士榜,时有“六桂联芳”之誉。此后,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
上述3支汪姓人在发展中,以出自汪芒氏的一支影响最大。在繁衍播迁中,汪姓形成“新安”、“平阳”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汪姓是名列第5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2%,分布以安徽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份。
清远汪姓人口不多,总共只有1040人,其中人口逾百的有清城(858人)、阳山(303人)、英德(193人)、佛冈(149人)。清远汪氏不仅人口少,居住甚为分散,没有集中居住点,多为散户,因而难查考其来历。目前仅知阳山黄坌汪氏于清代从粤东兴宁迁来。往上溯,据《兴宁县志》载,兴宁汪氏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先后由江西婺源迁入,现兴宁全县共有600余汪姓人。
汪姓从起源上看,主要有两源,其中一支出自远古时期的汪芒氏部落。大禹时期,汪芒氏迁到今浙江湖州一带。战国时期,汪芒氏接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西迁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汪。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鲁国公族。史载鲁国开国君主伯禽19传至鲁成公,赐其支子满食采于汪(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此后,这支鲁国贵族以封邑名称为氏,称为汪姓。
汪姓除上述两大支派外,至宋代时又增加了一支来源。据《六桂堂丛刊》载,宋初,福建泉州有位叫翁乾度的人,生有6子,他让6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为姓,从此,这一姓便分为6姓。其中第6子翁处休分为汪姓,便改姓名为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都以才学知名,同中进士榜,时有“六桂联芳”之誉。此后,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
上述3支汪姓人在发展中,以出自汪芒氏的一支影响最大。在繁衍播迁中,汪姓形成“新安”、“平阳”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汪姓是名列第5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2%,分布以安徽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份。
清远汪姓人口不多,总共只有1040人,其中人口逾百的有清城(858人)、阳山(303人)、英德(193人)、佛冈(149人)。清远汪氏不仅人口少,居住甚为分散,没有集中居住点,多为散户,因而难查考其来历。目前仅知阳山黄坌汪氏于清代从粤东兴宁迁来。往上溯,据《兴宁县志》载,兴宁汪氏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先后由江西婺源迁入,现兴宁全县共有600余汪姓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