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20 位的姓氏:颜姓
2024-04-13
颜姓
颜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颛顼帝玄孙陆终的后代,一支出自周公的儿子伯平的后代。
颛顼帝玄孙陆终的第5个儿子叫晏安。周武王灭商兴周后,把晏安后裔中一个叫作挟的人封于邾(今山东邹县东),建立邾国,史称邾武公。他的原名是曹挟,又名夷甫,字伯颜。他建立邾国后,又封少子友于郎(今山东腾州东),别称小邾子。为表明血统所出,小邾子的后代便以颜为姓,发展成为中国颜姓族群中的主流支派。
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为鲁国国君,他因在朝廷任职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于颜邑(今山东邹县),使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以采邑名称为姓氏,也称为颜姓。
颜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鲁国”、“琅琊”等郡望,演绎成一支有影响的中华姓氏。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颜姓名列第110名,分布很广,尤以山东半岛地区为多。在清远,颜姓排居第114位,2206人,分布以连州、连南、英德3地为多。
连州颜氏主体族支来自粤东五华县,入迁于清光绪初,开基祖叫颜郁彬,现已传承到第10世,后裔发展到500多人,主要分布于连州镇的良江村和船潭村。另外,连州镇三古滩翠仙村的颜氏,先祖于清代从湖南衡阳迁来;连州镇高堆村颜氏来自广府番禺,入迁于清代。
连南有657名颜姓人,其中580多人集中在寨岗。寨岗颜氏来自广府番禺,开基祖叫颜蒂护,原籍番禺高都塘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军丁,奉遣与班、梁、蒋、邓、徐等姓驻守阳山马槽屯(今连南寨岗阳爱村),遂落籍今官坑村。至今已传23世,历615年,后裔主要聚居在官坑、金光两村。
颜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颛顼帝玄孙陆终的后代,一支出自周公的儿子伯平的后代。
颛顼帝玄孙陆终的第5个儿子叫晏安。周武王灭商兴周后,把晏安后裔中一个叫作挟的人封于邾(今山东邹县东),建立邾国,史称邾武公。他的原名是曹挟,又名夷甫,字伯颜。他建立邾国后,又封少子友于郎(今山东腾州东),别称小邾子。为表明血统所出,小邾子的后代便以颜为姓,发展成为中国颜姓族群中的主流支派。
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为鲁国国君,他因在朝廷任职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于颜邑(今山东邹县),使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以采邑名称为姓氏,也称为颜姓。
颜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鲁国”、“琅琊”等郡望,演绎成一支有影响的中华姓氏。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颜姓名列第110名,分布很广,尤以山东半岛地区为多。在清远,颜姓排居第114位,2206人,分布以连州、连南、英德3地为多。
连州颜氏主体族支来自粤东五华县,入迁于清光绪初,开基祖叫颜郁彬,现已传承到第10世,后裔发展到500多人,主要分布于连州镇的良江村和船潭村。另外,连州镇三古滩翠仙村的颜氏,先祖于清代从湖南衡阳迁来;连州镇高堆村颜氏来自广府番禺,入迁于清代。
连南有657名颜姓人,其中580多人集中在寨岗。寨岗颜氏来自广府番禺,开基祖叫颜蒂护,原籍番禺高都塘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军丁,奉遣与班、梁、蒋、邓、徐等姓驻守阳山马槽屯(今连南寨岗阳爱村),遂落籍今官坑村。至今已传23世,历615年,后裔主要聚居在官坑、金光两村。
英德颜氏原姓纪。据其族人口传,他们的始祖原居京城,因犯法,要满门抄斩,便秘嘱纪颜、纪曾、纪孔、纪孟、纪苏5子分别以名为姓,逃匿他乡求生。纪颜遵嘱改为颜姓,逃至福建,再迁江西,于明中叶徙居英城东门街(今陵园路),以后再迁明迳,又由明迳分枝到英城马口长岭。今已传到21世,居住在英德境内的有500多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