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00 位的姓氏:白姓
2024-04-13
白姓
白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出自几个互不统属的支派。相传在炎帝时,有位名叫白军的水利专家,精通水脉,曾为治水作过贡献。他们后代便以白为姓。西周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五世孙虞仲受封于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子孙世袭虞国国君。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虞国贵族井伯奚被俘,不久又作为晋国的伯姬的家奴来到秦国。他是一位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获得秦穆公的赏识,被提拔为大夫。后来他与蹇叔、由余等人辅佐秦穆公完成霸业。因有此功,被赏赐百里之地作为食邑,从此被称为百里奚。他生子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孟明视又生西乞术、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孙后以白为姓。还有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受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东南),为公爵,史称白公胜。白公胜的后代也姓白。此外,还有其他来源的白姓支派。
不同来源的白姓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南阳”、“太原”等郡望,产生过像白起、白居易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白姓名列第7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分布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4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65%。在清远,白姓排居第97名,4309人,分布以清新居多,占到全市白姓总人口的58%以上。
清新白氏族裔因弄不清其开基祖,均尊奉入粤始祖白公左、白公右兄弟为始祖。白公左兄弟原居浙江钱塘,南宋末避居南雄珠玑巷,不久,又于咸淳九年(1273)为躲元兵杀戮,再往南迁,辗转于珠三角各地。大约在明初,有一批白公左兄弟的后裔移居今清新滨江地区开枝散叶,族属散布石马白屋围、沙围,龙颈水东村及沙河、新洲、浸潭等地,现已发展到第23世,逾2500丁口。清城有600多白姓人,与清新白氏属同一支派。
有明一代,清远白氏大放光芒,《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载白姓人物30位,其中21人属清远县籍人。如白彬,明永乐年间的太学生,任职兵部,授武选司主事,升员外郎。致仕后,著有《毛诗集义》。其孙白璇,自幼聪敏,人称神童。正统六年(1441)举人。先授县令,不就,改太平府教授兼训导。白元洁,隆庆五年(1571)任清远卫指挥使,万历年间因击倭有功,升任漳潮游击将军。后随总兵陈璘援朝抗倭,因功升都督佥事。累官至贵州总兵。明末清远卫指挥使白常灿起兵勤王,委为水陆勤王都统制、殿前仪卫使、都督同知兼理兵部尚书事务所。南明永历元年(1647)在清远城守卫战中阵亡,赠太子太保左都督。其堂弟白常辉亦随兄反清,南明永历元年冬战死于肇庆,赠太仆寺正卿。
白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出自几个互不统属的支派。相传在炎帝时,有位名叫白军的水利专家,精通水脉,曾为治水作过贡献。他们后代便以白为姓。西周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五世孙虞仲受封于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子孙世袭虞国国君。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虞国贵族井伯奚被俘,不久又作为晋国的伯姬的家奴来到秦国。他是一位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获得秦穆公的赏识,被提拔为大夫。后来他与蹇叔、由余等人辅佐秦穆公完成霸业。因有此功,被赏赐百里之地作为食邑,从此被称为百里奚。他生子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孟明视又生西乞术、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孙后以白为姓。还有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受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东南),为公爵,史称白公胜。白公胜的后代也姓白。此外,还有其他来源的白姓支派。
不同来源的白姓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南阳”、“太原”等郡望,产生过像白起、白居易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白姓名列第7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分布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4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65%。在清远,白姓排居第97名,4309人,分布以清新居多,占到全市白姓总人口的58%以上。
清新白氏族裔因弄不清其开基祖,均尊奉入粤始祖白公左、白公右兄弟为始祖。白公左兄弟原居浙江钱塘,南宋末避居南雄珠玑巷,不久,又于咸淳九年(1273)为躲元兵杀戮,再往南迁,辗转于珠三角各地。大约在明初,有一批白公左兄弟的后裔移居今清新滨江地区开枝散叶,族属散布石马白屋围、沙围,龙颈水东村及沙河、新洲、浸潭等地,现已发展到第23世,逾2500丁口。清城有600多白姓人,与清新白氏属同一支派。
有明一代,清远白氏大放光芒,《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载白姓人物30位,其中21人属清远县籍人。如白彬,明永乐年间的太学生,任职兵部,授武选司主事,升员外郎。致仕后,著有《毛诗集义》。其孙白璇,自幼聪敏,人称神童。正统六年(1441)举人。先授县令,不就,改太平府教授兼训导。白元洁,隆庆五年(1571)任清远卫指挥使,万历年间因击倭有功,升任漳潮游击将军。后随总兵陈璘援朝抗倭,因功升都督佥事。累官至贵州总兵。明末清远卫指挥使白常灿起兵勤王,委为水陆勤王都统制、殿前仪卫使、都督同知兼理兵部尚书事务所。南明永历元年(1647)在清远城守卫战中阵亡,赠太子太保左都督。其堂弟白常辉亦随兄反清,南明永历元年冬战死于肇庆,赠太仆寺正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