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

  薛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中一支出自任姓奚仲之后。相传黄帝有子25人,其中的一子赐姓任,数传至奚仲,在夏初受封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子孙便在当地繁衍生息。商朝初年,奚仲的裔孙仲虺任商汤左相后被追封为伯爵,使封地薛成为诸侯国。经商至周,前后相传64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逃到楚国做官以国为氏,由此产生薛姓。

  薛姓的另一支出自田姓孟尝君之后。相传舜帝裔孙胡公满在西周初受封于陈,数传至陈完时,因国乱而出奔于齐,改姓田。陈完的子孙后来在齐国发展成为一支强族,并最终夺取吕姓齐国的天下,建立田姓齐国。战国时,陈完的裔孙田文(即孟尝君)任齐国宰相,因功受封于薛国故地,其子孙亦在薛地繁衍发展。秦灭六国时,薛国与齐国同被秦国灭掉,孟尝君的子孙为纪念故国,也以封国之名命氏,改姓薛。

  薛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高平”、“沛国”、“新蔡”、“河东”等郡望,成为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名列第48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其分布以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较多,这5省薛姓约占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63%。其分布甚为广远,而以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份居多。在清远,薛姓排居第94位,4680人,分布以清新最为集中,占居全市薛姓人口之半,次为英德、阳山和清城,佛冈、连山、连南3县很少,总共才20多人。

  清新薛氏发祥地在山塘镇。其先世祖原居福建福清县,至明崇祯年间,族人薛克俊为官新安(今深圳宝安)县令而定居任所。稍后,其胞弟克仲、克仁亦随之入粤,择居广州西关。清兵进克广州,薛氏兄弟避居顺德仙涌。至康熙十五年(1676),族人薛懿孟始由顺德迁来清远,定居山塘马鞍岗,成为今清新薛氏开基始祖。现这个家族已传到第17代,发展到2400多人,裔孙分布于山塘马安的元洲、新屋、旧屋、东门,先锋的灶埗、华南、咀头、共行、新丰、西门,大同的沙塘、岗星等自然村,并有分支移居石马、南冲等地。清城薛氏亦属这个家族的成员。

  英德薛氏有800多人,主要集中在石牯塘镇。其开基祖薛荣志于明中叶后期从福建迁来,至今已传到第18代,后裔分别居住在该镇的沙坪、八宝、萤火等村。

  阳山有700薛姓人,主要分布于阳城、黎埠等地。民国时期,阳山薛氏出了一位军界名人薛广。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北伐战争中因功升少校营长。抗日战争中,参加过上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在长沙二次会战中,时任团长的薛广提出“守长沙、战长沙、死长沙”的战斗口号,率领所部与来犯日军连续血战7昼夜,战况惨烈,受到战区司令官薛岳嘉奖,并晋升为第5军90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在长沙三次会战中,薛广所部在长沙南郊黄土岭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与守城部队内外夹击,使长沙之围解除。战后晋升为第4军59师师长。民国34年(1945)8月15日,薛广因劳伤卒于江西省南昌市法国医院,时年49岁。国民党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并由4军司令部派出一个排,开着两辆军车护柩返乡,葬于阳山黎埠乡隔江村鬼子冲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