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00 位的姓氏:包姓
2024-04-13
包姓
包姓主要有3个来源:最早的一支相传与远古的伏羲有关;另外一支与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关;还有一支是由鲍姓改姓而来。
据传在人类童年时期,是伏羲氏教会人们捕猎动物和鱼类,然后加工进行充饥。由于人们认为加工食物的行为与包厨有关,因此也称伏羲为包羲或包厨。他的后代便有人以包为姓。
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中包胥在楚国与吴国发生战争时,曾受命前往秦国求援。后来楚国得以打败吴国,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他搬来的援兵。由于他有救国之功,子孙引以为荣,后来便以他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据一些史书记载,历史上居住在丹阳(在今安徽宣城一带)等地的包姓人,是从泰山脚下迁去的,原姓鲍,西汉末年为避王莽之祸而南迁,并把姓氏改为包,成为中国包氏族群中的一支。
包姓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丹阳”、“上党”等郡望,产生过以宋代名臣包拯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包姓名列第184位,分布以江苏、浙江两省最为集中。在清远,包姓排居第93位,4764人,分布以英德最为集中。
英德有4100多包姓人,占全市包姓人口的87%。其发祥地在石灰铺。明正统五年(1440),包林茂(法号念一郎)由福建长汀入粤发展,辗转来到英德,开基于石灰铺,至今已传22代,石灰铺有其裔2100余众。这个家族成员后来陆续外迁,其中,包林茂的7世孙包秀针移居九龙新田,今九龙包姓人皆为他的后裔。秀针的5世孙文从又由九龙移居今清新沙河井塘开枝散叶,今已传承12代,裔孙近400人。
包姓主要有3个来源:最早的一支相传与远古的伏羲有关;另外一支与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关;还有一支是由鲍姓改姓而来。
据传在人类童年时期,是伏羲氏教会人们捕猎动物和鱼类,然后加工进行充饥。由于人们认为加工食物的行为与包厨有关,因此也称伏羲为包羲或包厨。他的后代便有人以包为姓。
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中包胥在楚国与吴国发生战争时,曾受命前往秦国求援。后来楚国得以打败吴国,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他搬来的援兵。由于他有救国之功,子孙引以为荣,后来便以他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据一些史书记载,历史上居住在丹阳(在今安徽宣城一带)等地的包姓人,是从泰山脚下迁去的,原姓鲍,西汉末年为避王莽之祸而南迁,并把姓氏改为包,成为中国包氏族群中的一支。
包姓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丹阳”、“上党”等郡望,产生过以宋代名臣包拯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包姓名列第184位,分布以江苏、浙江两省最为集中。在清远,包姓排居第93位,4764人,分布以英德最为集中。
英德有4100多包姓人,占全市包姓人口的87%。其发祥地在石灰铺。明正统五年(1440),包林茂(法号念一郎)由福建长汀入粤发展,辗转来到英德,开基于石灰铺,至今已传22代,石灰铺有其裔2100余众。这个家族成员后来陆续外迁,其中,包林茂的7世孙包秀针移居九龙新田,今九龙包姓人皆为他的后裔。秀针的5世孙文从又由九龙移居今清新沙河井塘开枝散叶,今已传承12代,裔孙近400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