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姓

  龚氏是共氏避难改成的姓。古代共氏有多个来源:一支出自黄帝臣共鼓的后代;一支出自尧臣共工的后代;一支出自古共国之后;一支出自西周王室贵族共伯和之后;一支出自春秋时期共叔段之后;还有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献公太子申生之后。上述6支共氏,在春秋、战国和秦代时一直存在,改为龚氏,可能是在西汉初期的共尉之后,因为西汉初期有叫共敖的人,曾因带兵攻秦有功而被封为临江王,共敖生尉,尉以后就未见再有共氏的记载。唐人《元和姓纂》云:“洪、共二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这又说明共氏改姓并非只改为龚,而且还有改为洪的,即共氏为避仇,一部分加“龙”成龚姓,一部人加水成洪氏。故龚、洪二姓同出一源。至于避什么仇,史无明载,后人莫知其详。龚氏除上述来源来,还有由翁姓分化出来的一支人,此时已到宋代。

  在历史发展中,龚姓人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成为望族,史称“龚姓武陵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龚姓名列第9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分布以四川、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龚姓人口的67%。在清远,龚姓排居第87位,6164人,分布以英德较为集中,占全市龚姓人口39%。

  英德龚氏来自福建上杭。根据连江口小舍村龚氏提供的族史资料得悉,南宋末年,世居上杭的龚氏,族人中有个叫茂良的人,因贬官英州而引发了子孙的迁英之举。茂良生有二子:长名庆,次名夔。龚庆随父同迁英州,子孙遂在英德落籍。龚夔留居原籍,至元末,其曾孙弘隆始由闽入粤,择居南雄。弘隆之子绍伟又于明洪武末迁居英德石牯塘,后裔甚旺,散布英德各地。今连江口小舍村龚氏即属弘隆派下分支,现有逾千丁口。

  连州市有1200龚姓人,仅次于英德。其开基祖亦来自福建。明末,龚辉由福建直迁连州龙坪开创基业,现已传到第18代,裔孙散布连州多地,而以龙坪和西岸两地为多。龚辉的裔孙有一支迁居阳山七拱,现阳山有600余龚姓人,多为龚辉后裔。在境辖湟川三峡的原龙潭镇(今属九陂镇)居住着不到50余人的龚姓家族,原连南文联主席,省作协、剧协会员和中国民族戏剧家协会会员龚政宇就出生在这里。他一直在连南工作,从事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写下了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 12本专集。其中不少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获奖。其作品形象鲜明、时代感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文字朴实流畅,能令人耳目一新。是当代连南瑶区最有成就的文艺作家。

  佛冈有640龚姓人,主要聚居于汤塘。该支龚氏尊徙居增城正果乡龚径村的开基祖龚太原为入粤始祖。龚太原的10世孙龚文立由增城迁居从化石岭乡楼山下村开基发族,成为从化楼山下一世祖。至第4代,裔孙中龚帝仲迁今佛冈汤塘四九开基立业,龚帝谦迁今佛冈汤塘荣埔开基立业,时在明代中期。汤塘龚氏尊从化楼山下开基祖龚文立为一世祖,至今已传承到第20世,族众衍居汤塘多条自然村。其宗祠以“武陵”为堂号,祠堂的门联为“渤海源流远,武陵泽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