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0 位的姓氏:孔姓
2024-04-14
孔姓
孔姓的主源有两支,均出自子姓。一支出自成汤之后,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是商族姓祖契的第14代孙。契为子姓,成汤亦为子姓,名履,字天乙。因成汤是个圣明的君主,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便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中的“乙”相组合命氏,称为孔姓。另一支出自西周诸侯国宋国的创立者微子启的胞弟微仲衍之后。微子启死后,其王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的裔孙中有个名嘉字孔父的人,官至宋国大司马,后被太宰华督谋害。他的儿子木金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鲁国,长大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木生的子孙在鲁国繁衍发展,数传之后生下了名留千古的孔子。
另外,据史家考证,孔姓至少还有5个来源,故孔子所在的支派只是其中的一支。但在此后的发展中,因孔子所在的支派出了孔子这样一位至高无上的圣人,遂使得该支派荣耀无比,一些其他支派的孔姓人也甘归附这一支系,以致出现“天下无二孔”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孔姓名列第7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分布上以山东为最,约占全国孔姓人口的60%,次为江苏、吉林。在清远,孔姓排居第78位,8128人,分布以英德、清城、连山、阳山为多。
清城孔氏主要有两支,其中主体族支是历史上被山东孔府确认的孔子的后裔分支,开基祖孔希政是孔子的56世孙,明初随廖永忠南定广东,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调任清远卫总旗,后安家于清城下廓街。其裔孙主要散居老城区和东城街等地。另一支来自南海石碣,开基祖叫孔承朗,后裔主要集居于龙塘镇。连山有1300多孔姓人,开基祖名弘进,明弘治十四年(1501)从广东封开迁来,主要分布在永和、福堂等地。连南三江孔氏来自广州,入迁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后裔主要衍居连南三江和连州九陂、连州镇等地。英德有2300多孔姓人,主要分布在英城、望埠、沙口等地。80%的居民世代相袭,以渔业为生,吃住都在船上,被称为“水上人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孔姓人才陆续于河边码头附近修建房屋住宿。他们没有修过族谱,弄不清从何处迁来,只知道口传下来,始迁祖先在英东鱼湾打鱼,住文昌庙,后辗转至英德望埠河头打鱼,死后葬在望埠河头。据族内老人回忆,大概入迁于清初,至今已传12代。阳山孔氏有1200多人,据传主体族支从福建迁来,入迁于明末清初。
中国孔姓人以孔子支派极享荣耀,名人辈出,史不绝书。清远孔氏族群中,也以孔子的后裔族支较有名气:明代,孔子61世孙孔昕(清城下廓街人)是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官至山东观城县知县、四川夔州府同知;其子孔从先,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历官广西养利州知州、江苏淮安府同知兼理淮徐两属河务。他在组织实施治淮工程中,秉公办事,监管到位,对贪官污吏惩处甚严,为既定工程节省了10万元资金,受到朝廷的嘉奖和两淮民众的拥戴。
孔姓的主源有两支,均出自子姓。一支出自成汤之后,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是商族姓祖契的第14代孙。契为子姓,成汤亦为子姓,名履,字天乙。因成汤是个圣明的君主,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便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中的“乙”相组合命氏,称为孔姓。另一支出自西周诸侯国宋国的创立者微子启的胞弟微仲衍之后。微子启死后,其王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的裔孙中有个名嘉字孔父的人,官至宋国大司马,后被太宰华督谋害。他的儿子木金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鲁国,长大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木生的子孙在鲁国繁衍发展,数传之后生下了名留千古的孔子。
另外,据史家考证,孔姓至少还有5个来源,故孔子所在的支派只是其中的一支。但在此后的发展中,因孔子所在的支派出了孔子这样一位至高无上的圣人,遂使得该支派荣耀无比,一些其他支派的孔姓人也甘归附这一支系,以致出现“天下无二孔”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孔姓名列第7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分布上以山东为最,约占全国孔姓人口的60%,次为江苏、吉林。在清远,孔姓排居第78位,8128人,分布以英德、清城、连山、阳山为多。
清城孔氏主要有两支,其中主体族支是历史上被山东孔府确认的孔子的后裔分支,开基祖孔希政是孔子的56世孙,明初随廖永忠南定广东,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调任清远卫总旗,后安家于清城下廓街。其裔孙主要散居老城区和东城街等地。另一支来自南海石碣,开基祖叫孔承朗,后裔主要集居于龙塘镇。连山有1300多孔姓人,开基祖名弘进,明弘治十四年(1501)从广东封开迁来,主要分布在永和、福堂等地。连南三江孔氏来自广州,入迁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后裔主要衍居连南三江和连州九陂、连州镇等地。英德有2300多孔姓人,主要分布在英城、望埠、沙口等地。80%的居民世代相袭,以渔业为生,吃住都在船上,被称为“水上人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孔姓人才陆续于河边码头附近修建房屋住宿。他们没有修过族谱,弄不清从何处迁来,只知道口传下来,始迁祖先在英东鱼湾打鱼,住文昌庙,后辗转至英德望埠河头打鱼,死后葬在望埠河头。据族内老人回忆,大概入迁于清初,至今已传12代。阳山孔氏有1200多人,据传主体族支从福建迁来,入迁于明末清初。
中国孔姓人以孔子支派极享荣耀,名人辈出,史不绝书。清远孔氏族群中,也以孔子的后裔族支较有名气:明代,孔子61世孙孔昕(清城下廓街人)是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官至山东观城县知县、四川夔州府同知;其子孔从先,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历官广西养利州知州、江苏淮安府同知兼理淮徐两属河务。他在组织实施治淮工程中,秉公办事,监管到位,对贪官污吏惩处甚严,为既定工程节省了10万元资金,受到朝廷的嘉奖和两淮民众的拥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