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0 位的姓氏:杜姓
2024-04-14
杜姓
杜姓据传是古帝唐尧之后。尧的儿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周成王时,唐国因故被灭,其地被改封给成王弟叔虞,原来唐国的国王则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至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桓在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来,他因故被周宣王宠妾杀害。他临死时大叫冤屈,死不瞑目。杜伯被杀后,子孙中除一部分出逃避难外,大多留居当地,以原国名“杜”字为姓。
杜姓在发展中,形成“京兆”、“南阳”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杜姓名列第5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分布上以辽宁、四川、山东、河北、甘肃、吉林较多,这7省杜姓约占全国杜姓人口的55%。在清远,杜姓排名第85位,拥有族众6532人,分布以连州为多,次为清城、英德。
连州杜姓有2100人,散布西岸、丰阳、龙坪、九陂、保安等23条自然村。其主体族支来自湖南临武,开基祖名景秀,入迁于明万历年间。西岸石兰寨是连州杜姓人的重要居住点,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这支杜氏出了个叫杜坤的进士,使石兰寨杜氏甚感荣耀。清城有1700多杜姓人,主要集居于龙塘镇,先祖入迁于清代,分别来自德庆和南海。英德有1500杜姓人,主要分布在英西石牯塘、大湾等地,主体族支由韶州翁源县六里乡迁来,石牯塘萤火村的上杜、下杜,石下村径背和八宝村的淘金洞等自然村是其集居点。连南有400杜姓人,主要聚居于寨岗镇。清乾隆年间,杜斐龙、杜斐雁兄弟由惠州携父骨骸迁居今寨岗金鸡村开创基业,创建了杜屋,他们兄弟以其父杜花山为一世祖,拟制了“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平兴才德智,永发庆其详”的辈份字派,今已传到第10代,后裔发展到400多人,除少数迁居连州水里塘外,留居寨岗镇的有320多人。
杜姓据传是古帝唐尧之后。尧的儿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周成王时,唐国因故被灭,其地被改封给成王弟叔虞,原来唐国的国王则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至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桓在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来,他因故被周宣王宠妾杀害。他临死时大叫冤屈,死不瞑目。杜伯被杀后,子孙中除一部分出逃避难外,大多留居当地,以原国名“杜”字为姓。
杜姓在发展中,形成“京兆”、“南阳”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杜姓名列第5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分布上以辽宁、四川、山东、河北、甘肃、吉林较多,这7省杜姓约占全国杜姓人口的55%。在清远,杜姓排名第85位,拥有族众6532人,分布以连州为多,次为清城、英德。
连州杜姓有2100人,散布西岸、丰阳、龙坪、九陂、保安等23条自然村。其主体族支来自湖南临武,开基祖名景秀,入迁于明万历年间。西岸石兰寨是连州杜姓人的重要居住点,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这支杜氏出了个叫杜坤的进士,使石兰寨杜氏甚感荣耀。清城有1700多杜姓人,主要集居于龙塘镇,先祖入迁于清代,分别来自德庆和南海。英德有1500杜姓人,主要分布在英西石牯塘、大湾等地,主体族支由韶州翁源县六里乡迁来,石牯塘萤火村的上杜、下杜,石下村径背和八宝村的淘金洞等自然村是其集居点。连南有400杜姓人,主要聚居于寨岗镇。清乾隆年间,杜斐龙、杜斐雁兄弟由惠州携父骨骸迁居今寨岗金鸡村开创基业,创建了杜屋,他们兄弟以其父杜花山为一世祖,拟制了“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平兴才德智,永发庆其详”的辈份字派,今已传到第10代,后裔发展到400多人,除少数迁居连州水里塘外,留居寨岗镇的有320多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